健康養身★女教師極端飲食瘦身竟引來耳鳴 醫:減肥壓力大導致

女教師極端飲食瘦身竟引來耳鳴 醫:減肥壓力大導致

【NOW健康 陳木森/台北報導】近日全台氣溫飆高,且疫情漸趨穩定,民眾也逐漸開啟聚會、逛街與出遊模式。但隨著夏季的到來,減肥似乎又再次成為愛美女性的一大課題,特別是抗疫期間,關在家養出的體重與飲食習慣,讓今年的減肥計畫難度更高。然而,不當瘦身,甚至可能會引發其他後遺症!日前有1名年約30的國中女教師,因為減肥的極端飲食與龐大的壓力引發耳鳴,所幸在治療後已無大礙。


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說,耳鳴的成因百百種,並非一般民眾認知中,只會因為年老耳部功能退化才引起。成因可以簡單區分為2大類:自覺性耳鳴與他覺性耳鳴。前者僅有患者自己聽得到耳鳴的聲響,也是大多數耳鳴患者的類型,如:外耳道炎、梅尼爾氏症、耳硬化症、自律神經失調等都是可能的原因;後者多半與「生命活動」相關,如因血管性疾病所造成的脈動性耳鳴。


以個案中的國中女校師為例,她的耳鳴症狀即屬於自覺性耳鳴中的自律神經失調。李宏信醫師解釋,這是因為在龐大的壓力下,主掌警覺性、睡眠、注意力的腦幹網絡系統會產生失衡,當神經傳導物質異常敏感,便會產生耳鳴的情形。此類型的耳鳴多半只要在紓解壓力後,就能獲得明顯的好轉。少數症狀嚴重的患者還需配合身心科的治療,才能獲得較全面的改善。


李宏信醫師說明,耳鳴常見的治療方式,若已知是由特定疾病所引起,如:梅尼爾氏症、耳硬化症等,在藥物上,首先會先檢視患者在平日是否有使用「耳毒性藥物」的習慣,如:阿斯匹靈、抗生素、利尿劑等,若情況允許,則建議患者先停用。然後以保持內耳血管暢通、增加血液滲透作用及幫助神經細胞活化再生、抑制血管過度收縮等3大類藥物為主,來打通內耳的血液循環,並輔以神經營養劑及促進血管擴張的藥物或營養素,使受損萎縮的內耳神經恢復正常功能。視情況給予輕微的鎮定劑,緩和因耳鳴所產生的焦慮感,減低壓力。此外,李宏信醫師也強調,耳鳴雖非不治之症,但患者需要有「長期抗戰」的準備,學習放鬆情緒、減低焦慮,以避免症狀惡化與反覆。


發生耳鳴的主因是由於內耳功能退化,包括老化及內耳組織血流不暢,好發於易緊張、過勞及焦慮的族群,現在上班族業績壓力大,好勝心、責任心強者,尤其容易發作。初期發作時僅需保持心平氣和,調整生活方式,並多休息即可不藥而癒,但症狀較嚴重的病人,在耐心服藥3至6個月,均可看到病情慢慢地好轉,耳鳴的雜音量越來越小聲,直至消失。但如果又陷入緊張、過勞及焦慮的情緒就會再復發,千萬不要大意,若不幸復發必須透過積極治療才能很快痊癒。


最後,家醫科醫師李政道提醒,耳鳴患者需盡量保持生活的規律與穩定,緩解壓力,飲食上以清淡、少油、少鹽、少辛辣為原則。一旦發作,切莫置之不理,可試著記錄耳鳴的表現方式,如:是單側還是雙側,聲音是什麼,多久發作1次,每次發作多久等,這些資訊都有利於醫師進行病情的判斷,及早對症下藥。


更多NOW健康報導
▸疑似本土病例頻傳? 指揮中心:密閉空間務必戴口罩
▸全台高溫炎熱當身體有這些症狀 恐急性心肌梗塞警訊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幼兒溼疹半夜哭鬧爸媽好心疼 中醫調理一覺到天明

相關推薦

(圖片翻攝自百度)   你有偏頭痛問題嗎?每當偏頭痛發作就痛不欲生,只能靠止痛藥暫時舒緩?但依靠止痛藥抑制疼痛,實在不是長久之計,更要小心會有副作用。   除了止痛藥外,網路上也流傳許多治療偏頭痛的偏方,像是透過吃花生,或是花生米泡醋的方式來緩解頭痛症狀,這樣的方式真的有效嗎?...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小六女生因外陰部紅腫疼痛來求治,經檢查發現紅腫部位裡有一個大潰瘍,並發現口腔黏膜也有數個破洞,詢問家屬確認小女生經常有反覆性嘴破問題,媽媽認為是孩子吃東西不乾淨引起並沒有重視,最後經診斷是白塞氏症造成。但也有很多原因造成反覆性口腔潰瘍,例如壓力、營養缺乏、女性月經、吃...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截至2009年為止,成年人口的糖尿病盛行率為6.38%,換句話說,每15人就有1人有糖尿病。因糖尿病控制不佳而誘發的各種併發症中,神經病變是相當常見的。而糖尿病神經病變治療有血糖控制、足部照護及藥物治療等三大重點。 出現「戴手套、穿襪子」般的感覺喪...

閱讀詳情 »

以為灌腸就算排便乾淨?以為血便就是痔瘡?大腸瘜肉都會轉成癌嗎?胃腸科醫師自己也有大腸瘜肉,靠定期檢查、正視日常保健才是防癌之道 近年來台灣食安問題嚴重,國人飲食習慣改變,目前大腸直腸癌發生率已經超過韓國,成為全球第一。依據台灣癌症基金會推估全台大約有80萬人有大腸瘜肉,若無及早發現,恐有大腸癌風險。...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