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女星39歲罹乳癌標靶藥物控制 醫:有家族史應提早篩檢

女星39歲罹乳癌標靶藥物控制 醫:有家族史應提早篩檢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國健署統計,乳癌多年來都是女性癌症發生第1位,最新資料顯示2018年有12,217位女性新確診乳癌,歌手朱俐靜新專輯發表會時說出,自己罹患乳癌正在標把治療,但朱俐靜僅39歲,遠低於乳癌平均發生年紀,專科醫師建議,如果2等親內有乳癌病史,至少1至2年就要做1次乳房超音波檢查。


基因異常與家族遺傳 年輕女性罹患乳癌關鍵


新光醫院腫瘤治療科主治醫師季懋欣表示,由報導與相關資料判斷,39歲確診乳癌相對其他患者比較早,比較可能原因在於遺傳或基因變異,例如好萊塢女星安潔莉娜裘莉發現BRCA基因異常,就有50%以上機會發生乳癌,因此具有2等親內乳癌家族史女性,年輕時就可以先藉由乳房超音波發現早期病兆。


國健署提供45至69歲女性,每2年1次乳房X光檢查,如果2等親內有家人曾罹患乳癌,可提早至40歲開始檢查,但歌手朱俐靜目前39歲,季懋欣坦言發病年齡比較早,當年紀輕時就發現長輩親人陸續發生乳癌,就應該到醫院接受初步檢查,例如乳房超音波,較不會有放射線疑慮,也不是侵入性檢查。


乳癌越早發現治療效果越好 末期多數癌細胞已轉移


季懋欣解釋,越早發現癌症發生,能夠處理方式比較多,5年存活率也能約有80%左右,乳癌能在第0期或第1期時發現,不論乳房切除或乳房重建手術,治療效果都一樣好,但第0期或第1期腫瘤大小在1公分以內,自己很難能夠靠觸摸檢查出來,大多數都是要用超音波或X光攝影發現。


季懋欣持續說明,如果乳癌發展至2期至3期,癌細胞已經有一定大小外,也開始有了轉移風險,醫生會先確認有沒有轉移,假使發現沒有轉移跡象,會先藉由放化療縮小腫瘤大小,再用外科手術去除;季懋欣也說,當乳癌發展至第4期,大多數癌細胞已經轉移,包含淋巴、骨頭、大腦可能都有癌細胞蹤跡。


末期乳癌大多只能與癌細胞共存 標靶藥物生存關鍵


季懋欣也說,當乳癌發展到第4期,治療方式就非常少,大多只能選擇與癌細胞共存的方式。醫生會先檢查癌細胞轉移到何處,例如轉移到骨頭,可以利用放療控制,同時藉由標靶藥物牽制住乳癌細胞,但標靶藥物價格較貴外,使用一段時間會漸漸產生抗藥性,就得更換藥物,而當沒有藥物可用病情要控制就很困難。


國健署提醒,預防乳癌發生方式包含多運動、避免太晚生育、少攝取高脂肪食物、心情放輕鬆減低工作壓力、定期篩檢。國健署強調,如果乳癌能早期發現,不僅可以做乳房重建手術,5年存活率可有90%以上,乳癌分期是依照腫瘤大小,淋巴腺轉移及遠處轉移來區分,若能越早發現,存活率也比較高。


更多NOW健康報導
▸【影】糖vs.醣 傻傻分不清?! 糖尿病患者為什麼要控血糖?
▸ 面對寒流與變種病毒夾擊 超級抗氧化酵素SOD化解危機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學會控「醣」、穩住血「糖」 控制糖尿病其實沒有這麼難!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比利時來台工程師,在台灣確診新冠肺炎,感染地受到各界關注,如果在比利時就已感染,恐怕已成社區疫情隱憂,假使在台灣受到感染,證實台灣已有不明感染源,目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強調,個案在3月入境台灣前已經有疑似症狀,台灣310名接觸者中,109位採撿病毒呈現陰性。 3月在...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名67歲陳小姐,因為喉嚨痛前往診所看診,卻遲遲沒有改善,後來輾轉到臺中榮總看診,確診為扁桃腺癌合併頸部淋巴腺轉移第四期,當下陳小姐一滴眼淚都沒流,連遺囑都寫好,所幸配合醫師接受達文西手術切除扁桃腺癌後,治療過程十分順利,她開始慢慢走出來,和朋友到處出遊、去跳舞等,陳小...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近年養生、運動風氣盛行,更有不少長輩為了健康而提高運動頻率並調整飲食習慣,但如果沒有建立正確運動及飲食觀念,反而可能因此陷入「肌少症」危機,增加老年失能的風險!台灣65歲以上國人肌少症盛行率高達7-10%,但從2019年底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對六都民眾的最新調查發現,有聽過肌...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演員陳熙鋒父因肝癌逝世 後悔罹B肝未定期追蹤 戲劇演員陳熙鋒,現在主要活躍於電視劇,小時候便知道爸爸有B肝,因全家移民赴美疏於追蹤,直到身體不適回台檢查才發現得了肝癌,幾經治療2012年底還是不幸往生,他非常痛心和懊悔,如果早知道定期追蹤,悲劇就不會發生,並呼籲,B、C...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