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如何避免失智症找上門? 把握3個預防方法

如何避免失智症找上門? 把握3個預防方法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台灣人口老齡化嚴重,失智症人口佔全國人口1.24%,換句話說,每80人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衛生福利部樂生療養院神經內科主任賴軍皓指出,失智症並非老年人專利,臨床上,約50%病患屬於65歲前發病的早發性失智症,主要因症狀常被忽略導致延誤診斷,不僅影響個人生活品質,對於家庭及社會都埋下沈重負擔。

頭部外傷 恐埋下血管性失智症風險

失智症可分為神經退化性及血管性兩種,前者以阿茲海默症最為常見,後者則因腦中風、頭部外傷或慢性腦血管病變等埋下危險因子。賴軍皓主任說明,若為續發性失智症,可能是因酒精成癮物質或醫藥、頭部創傷、梅毒、缺乏維生素 B12 或葉酸、甲狀腺功能低下等因素所引起,雖比例不高,但研究也指出,高血壓、冠狀動脈疾病、糖尿病等也可能增加罹患失智症風險。

保持健康體重 降低罹患失智症機率

要如何避免失智症找上門呢?包括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均衡健康飲食及保持愉悅好心情都有助於降低罹患失智症風險。賴軍皓主任提及,像是中年時期肥胖者,發生失智風險相對上升3倍,即使過瘦也會提高失智風險,因此應保持健康體重,且養成每週2次以上規律地運動,並遠離抽菸的危險因子,也能降低疾病發生率。

鼓勵長者多參與社交活動 延緩失智症發生

至於在健康飲食上,除了可參考衛生福利部公布之每日攝取量,也應多攝蔬果、豆類、堅果、未精緻的穀類及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魚類,且能適量補充維生素B6、B12、C、E,有助於預防與延緩失智症的發生,最後則是可透過多參與社交活動,或從事刺激大腦功能的心智活動或創造性活動等,都有助於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記憶力衰退且認知功能差 恐是失智症惹禍

若發現家人不僅是因老化導致記憶力的衰退,同時出現語言能力、認知功能受到影響,甚至出現干擾行為、個性改變、妄想等症狀時,就應盡快尋求專業醫師協助。賴軍皓主任呼籲,患者在接受評估過程時,也應有家屬,尤其是主要照顧者一同參與,才能正確取得病患病史,以利診斷。

【延伸閱讀】

心跳蹦蹦跳卻無效? 心房顫動「冷」處理

30分鐘2萬次仰臥起坐 徐若瑄親授「川」字腹肌的秘訣!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984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有位小宏是小學三年級的學生,開學以來,上學校每天都在大作戰。家長時常在幫他找東西,鉛筆、水壺、聯絡本、便當盒,只要能丟的東西,已經不知道丟了多少次。寫作業時,他可以邊寫邊玩邊寫,即使是被硬盯著寫完功課,作業也常被發現有少筆劃、漏字、掉行的情形。上課時,小宏很熱心主動,時...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疾病管制署公布國內新增1例傷寒境外移入確定病例,為北部20餘歲女性,3月8日至27日間曾前往印度新德里出差,個案於當地斷斷續續出現上吐下瀉及發燒症狀但未就醫。印度出差吃生鮮 旅途有腹瀉症狀疾管署表示,推估這名女子發病日應為3月25日,返國後於3月28日至急診就醫,後續因...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報導)55歲的吳先生膽囊切除手術後,大便一直不成形,一天超過5次,讓他十分困擾。中醫師確認吳先生沒有手腳冰冷、腰膝痠軟等症狀,認為是脾胃氣虛,開四君子湯服用。2周後陳先生驚訝發現症狀幾乎全改善,只有吃到油膩食物時會再發作。中醫觀點 腹瀉常見3類型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中醫師古佳穎說明...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劉瓊雯報導)「病人想善終,但家屬要求醫生救到底」,使醫生陷於兩難,這是醫療機構常見的情景。為能尊重病人醫療自主、保障其善終權益,促進醫病關係和諧,「病人自主權利法」於105年1月6日經總統公布,預計108年1月6日正式施行。預立醫療決定 可隨時撤除或修改「病人自主權利法」為保障病人...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