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妙齡女子排便習慣不正常 罹大腸癌第2期

(健康醫療網/郭庚儒報導)一名年僅33歲的女性上班族,排便習慣經常改變,有時剛排便後又有便意,常常進出廁所數回,煩不勝煩,到醫院接受檢查,竟已罹患大腸癌第二期;醫師表示,大腸癌初期沒有明顯徵兆,若出現血便、排便不正常、腹部絞痛等症狀常為時已晚。建議有家族史者應及早進行大腸鏡檢查,一般人50歲後每2年進行糞便潛血檢查。

收治這名女子的署立雙和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李宜霖表示,進一步追問該患者才發現,其母親曾罹患大腸癌,家中的男性成員也都有大腸瘜肉,是罹患大腸癌的高危險族群。

李宜霖指出,罹患大腸癌與遺傳基因有顯著關連,直系親屬中有1人罹患大腸癌機率增3倍,2人則增加9倍。另外,許多研究也發現,喜愛吃燒烤、油炸等高油、高脂食物者,罹患大腸癌機率也較一般人高。

如何降低罹患大腸癌風險?李宜霖表示,美國研究指出,雖然大腸癌發生率年齡層逐漸下降,但定期接受糞便檢查,能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成效,可有效降低大腸癌死亡率。

李宜霖強調,定期接受糞便潛血、大腸鏡檢查,是預防罹患大腸癌最有效的方法。透過糞便潛血檢查,可得知腸道是否發生病變,若檢查呈現陽性反應,則必須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是否有瘜肉或腫瘤,發現瘜肉應切除,可降低罹患大腸癌機率;若有腫瘤必須切片檢查是否為惡性腫瘤。

李宜霖建議,有家族史者應及早進行大腸鏡檢查,一般民眾可利用政府提供的免費糞便潛血檢查,50歲後每2年進行一次。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1492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國內今(13日)新增8境外移入新冠肺炎確定病例,分別來自菲律賓、印尼、波蘭,單日新增人數創近7個月來新高。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分析,這與國外近期疫情嚴峻,每天確診病例屢創新高有關,請國人務必提高警覺。 新增8例境外移入新冠肺炎確定病例,為第591至598例...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現代人每天都離不開3C產品,導致有眼睛疾病的人越來越多,乾眼症是眼科門診常見的問題,盛行率約30﹪,比例會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加上現代人手機、電腦不離身,尤其在看螢幕的時候,眨眼頻率會減少,就更容易出現眼睛乾澀的狀況。視力模糊、眼睛畏光竟是乾眼症!?書田診所眼科副院長廖士傑指...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癌症初期症狀普遍不明顯,不少癌友是因為「骨頭痛痛的」至骨科就診時,才發現原來骨骼疼痛是癌細胞轉移到骨骼引起。然而,癌友普遍對骨轉移病識感不足,確診後未重視骨轉移治療,導致自己曝露於病理性骨折、癱瘓、臥病在床等骨骼併發症風險中而未能及時預防。癌細胞血液轉移 骨轉移易產生全...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