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婦人下背痛逾半年 確診揪出薦髂關節病變

  1名55歲的盧姓婦人到院自訴,臀部到髖關節疼痛超過半年,曾經求診多家骨科診所及醫院,但都診斷為腰椎長骨刺,復健了2個多月也沒有改善,只好繼續求醫。

  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台中慈濟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黃伯仁說明,婦人疼痛範圍從臀部後面、腹股溝前面到大腿外側,且10年前曾因車禍發生壓迫性骨折,做過胸椎骨釘融合手術。經評估症狀後,另外安排特殊理學檢查,終於找到婦人疼痛的根因在薦髂關節。

  薦髂關節位於腰椎骨及骨盆腔交界,本來就是個不太會活動的關節。黃伯仁分析,婦人之所以在其他醫療單位找不到病根,是因為薦髂關節病變無法直接由核磁共振確診。為婦人施行薦髂關節注射與神經燒灼手術,發現病情會獲得暫時性改善,於是再利用核子醫學影像檢查證實存在薦髂關節病變,實行薦髂關節骨釘固定手術後,讓婦人如獲重生。

  黃伯仁指出,單純下背痛通常有15%找不到原因,往往被歸為慢性肌腱炎、退化或是坊間最常講的長骨刺壓到神經,但事實上,有些在核磁共振或在X光上看不到明顯滑脫、移位或神經壓迫的問題,以致於慢性下背痛的病人始終找不到正確診斷。

  黃伯仁表示,薦髂關節之所以會發生病變或失能,可能原因是曾經受傷、長期姿勢不良、懷孕、做過胸腰椎融合手術,或其它不明原因,讓薦髂關節失去支撐身體功能。他建議找不到病因的慢性下背痛病人,可以從幾個線索判斷是否需要跟醫師討論薦髂關節病變。(一)慢性下背痛超過3個月以上,無法得到明確診斷。(二)痛的地方集中腰、臀部的地方,且痛會轉移到腹股溝、大腿後側。(三)曾經做過胸椎手術。

相關推薦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手機一滑掌握所有就醫資料,健保署開放「健康存摺」App供民眾查詢近3年就醫紀錄、手術、用藥、檢驗檢查等資料,今年5月再開放眷屬管理新功能,能透過單一帳號查詢子女、長輩資料,避免老人家忘了回診或孩子漏看牙醫,健保署今(24)日統計已突...

閱讀詳情 »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高山旅遊風行,明明平時身體強壯、健康,怎麼還會得高山症?當心你是有貧血而不自知。門診就有50歲女性赴西藏旅遊,事先已服用高山症預防藥物,沒想到上升到3000公尺高時,仍出現症狀,事後檢查才知道原來有缺鐵性貧血。醫師提醒,一般人常忽略...

閱讀詳情 »

到了生產前夕,突然發現破水了,還可以在產前洗澡、洗頭嗎?王立文婦產科診所施俊宇醫師表示,破水後就不建議洗澡或從事不必要的活動,以免增加胎兒的感染及臍帶脫出的風險喔!  懷孕到了最後關頭就是要密切注意落紅、破水、陣痛的產兆,若突然發生破水狀況時,還來得及洗個澡再去醫院生產嗎? 施俊宇醫師表示,破水指的...

閱讀詳情 »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2019年即將進入尾聲,明年1月起,衛生福利部從健保、托育補助到食安都有不少新制上路,包含全民健保平均眷口數調降、托育補助銜接發放至未滿3歲、國民年金基本保障金額調漲等,【匯流新聞網CNEWS】整理出懶人包供民眾參考。  修訂全民...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