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孩子哭鬧不停還吐奶 就醫診斷揪出腸套疊

孩子哭鬧不停還吐奶 就醫診斷揪出腸套疊

【NOW健康 陳盈臻/新竹報導】剛滿周歲的小華(化名),是個活力十足且食慾甚佳的可愛弟弟。日前晚餐後開始出現一陣一陣哭鬧的情形,安撫後雖然可睡著,但是過一陣子醒來又開始哭,間隔上1次哭的時間越來越短,家人以為孩子沒有吃飽肚子餓,但是餵奶卻吐出來不想喝,隨著時間的進展肚子竟漸漸開始發脹。

 

帶去小兒科診所就診,醫師打開尿布檢查才發現是暗紅色有如草莓果醬的大便,懷疑是腸套疊,馬上轉診到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安排超音波檢查,確診是小腸末端套入大腸,立即接受復位手術。所幸並無壞死,小華術後恢復良好,順利出院。出院後醫師再透過電子轉診平台為小華轉回原診所做後續的追蹤及健康照護。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小兒外科醫師林昊諭表示,腸套疊俗稱大腸包小腸,即是小腸末端套入大腸造成腸阻塞,嚴重者甚至會造成小腸缺血壞死。腸套疊可能發生在大人或兒童身上,兒童的腸套疊好發在7個月到2歲之間,引起的原因尚未明確,大部分是沒有病灶導引點(leading point),如果是5歲以上兒童出現腸套疊,就要懷疑可能是腸道息肉、腫瘤、梅克爾憩室的所造成的。

 

林昊諭說明,兒童的腸套疊初期會以間歇性腹痛表現,家長若無警覺,延遲就醫的話可能出現小腸缺血壞死的合併症,小兒科醫師若是看到含組織滲液的血便就會強烈懷疑是此疾病。

 

腸套疊的治療可以採灌腸復位或手術復位的方式。臨床上一般會先採用顯影劑灌腸復位的方法把小腸推回去,這種治療方式有8成的成功率,治療後約有10%復發機率。如果腸套疊已經合併血便症狀或灌腸復位失敗,就應該採取手術治療,手術復位後需確認小腸有無壞死或需要切除之情形。以往手術治療之後約有3%復發機率,現在加上固定手術可減少復發率。此外,年紀大的兒童如果發現病灶導引點存在時,宜直接採取手術探查的方式治療。

 

林昊諭提醒,家長平時需注意小兒如果出現間歇性哭鬧不停,吐奶肚子脹的症狀時,請盡速就醫,避免延誤治療。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近年來,民眾對於類風溼性關節炎的認知,經由媒體衛教及網路資訊傳播已漸漸提高,但要確診卻沒有那麼容易。拜醫療科技進步之賜,類風溼性關節炎已可經由骨骼肌肉超音波診斷,和傳統X光影像不同之處,在於骨骼肌肉超音波能提供關節滑膜、肌腱、韌帶、肌肉和骨頭表面的影像,同時可以就受試者...

閱讀詳情 »

一名60歲患有糖尿病、高血脂的男子,在30多歲時就被確診,數十年來每天認真服藥;飲食清淡且注重養生,更長年維持良好運動習慣,但天不從人願,儘管再努力,壞膽固醇仍長期高達180mg/dL,心血管也反覆阻塞到醫師都束手無策,多次裝支架讓他越來越擔心,有一天自己會因心血管事件發生而留下遺憾…。 亞東紀念醫...

閱讀詳情 »

別坐太久!久坐會腰痠背痛、會變胖,還可能引爆猝死危機!台1名50歲張姓工程師因工作關係,經常在電腦前一坐就是4、5個小時,但近2周開始,無論是走路或跑步都覺得特別容易喘,就醫才發現是肺動脈栓塞,若不立即處理,恐怕有猝死的危險。 久坐會腰痠背痛、會變胖,還可能造成肺動脈栓塞!圖非新聞中患者。 該名患者...

閱讀詳情 »

長時間慢性全身性痠痛,小心可能是纖維肌痛症!醫師指出,纖維肌痛症俗稱「公主病」,特徵是長期的廣泛型肌肉痠痛,伴隨疲勞與睡眠障礙,發病機轉可能與中樞神經疼痛訊號調控失常有關,可藉由藥物及調整生活作息,控制症狀。 公主病好發年輕女性,是一種慢性、廣泛性,也是持續性的肌肉疼痛。 新北市1位50多歲蕭姓男子...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