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孩子哭鬧不停還吐奶 就醫診斷揪出腸套疊

孩子哭鬧不停還吐奶 就醫診斷揪出腸套疊

【NOW健康 陳盈臻/新竹報導】剛滿周歲的小華(化名),是個活力十足且食慾甚佳的可愛弟弟。日前晚餐後開始出現一陣一陣哭鬧的情形,安撫後雖然可睡著,但是過一陣子醒來又開始哭,間隔上1次哭的時間越來越短,家人以為孩子沒有吃飽肚子餓,但是餵奶卻吐出來不想喝,隨著時間的進展肚子竟漸漸開始發脹。

 

帶去小兒科診所就診,醫師打開尿布檢查才發現是暗紅色有如草莓果醬的大便,懷疑是腸套疊,馬上轉診到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安排超音波檢查,確診是小腸末端套入大腸,立即接受復位手術。所幸並無壞死,小華術後恢復良好,順利出院。出院後醫師再透過電子轉診平台為小華轉回原診所做後續的追蹤及健康照護。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小兒外科醫師林昊諭表示,腸套疊俗稱大腸包小腸,即是小腸末端套入大腸造成腸阻塞,嚴重者甚至會造成小腸缺血壞死。腸套疊可能發生在大人或兒童身上,兒童的腸套疊好發在7個月到2歲之間,引起的原因尚未明確,大部分是沒有病灶導引點(leading point),如果是5歲以上兒童出現腸套疊,就要懷疑可能是腸道息肉、腫瘤、梅克爾憩室的所造成的。

 

林昊諭說明,兒童的腸套疊初期會以間歇性腹痛表現,家長若無警覺,延遲就醫的話可能出現小腸缺血壞死的合併症,小兒科醫師若是看到含組織滲液的血便就會強烈懷疑是此疾病。

 

腸套疊的治療可以採灌腸復位或手術復位的方式。臨床上一般會先採用顯影劑灌腸復位的方法把小腸推回去,這種治療方式有8成的成功率,治療後約有10%復發機率。如果腸套疊已經合併血便症狀或灌腸復位失敗,就應該採取手術治療,手術復位後需確認小腸有無壞死或需要切除之情形。以往手術治療之後約有3%復發機率,現在加上固定手術可減少復發率。此外,年紀大的兒童如果發現病灶導引點存在時,宜直接採取手術探查的方式治療。

 

林昊諭提醒,家長平時需注意小兒如果出現間歇性哭鬧不停,吐奶肚子脹的症狀時,請盡速就醫,避免延誤治療。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預防結核疫情傳播!疾管署宣布,明年(2017年)1月1日起,擴大潛伏結核感染診斷及治療服務對象,預估將提供2萬7000人次檢驗,以及6400人治療服務,可望避免640人發病。 潛伏結核感染者可能發病 根據文獻資料顯示,結核病接觸者若遭受感染成為潛伏結核感染者,2年內發...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有媒體報導「輸愛滋血成醫療人球」,引發民眾恐慌!疾管署發布聲明,澄清絕無此事,目前血液基金會採取新式篩檢方式,檢驗空窗期僅11天,感染愛滋機率為200萬分之1,從2013年至今,沒有發生任何輸血感染愛滋病毒個案。 歷年輸血感染愛滋共24人 根據疾管署統計資料顯示,國內...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50多歲的尹女士,從小四肢經常疼痛,走路就像針在刺,看遍各大醫院都找不出原因,長大後又併發心律不整。日前經由基因遺傳檢驗,才確診罹患罕病「法布瑞氏症」,使用酵素治療後,症狀獲得改善。 走路如針刺 曾誤認為B群不足 收治個案的台北榮民總醫院遺傳諮詢中心主任牛道明指出,該...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新年即將到來,年終歲末跨年趴、迎曙光,各項熱鬧活動接續登場,一名30多歲的男子,因為參加晚會加上熬夜打麻將,等到隔天一覺醒來,「足底筋膜炎」及「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竟然同時發作,腳底劇痛加上肩頸、腰背劇痛,讓他只好趕緊求醫。 避免固定站立 左右腳分攤重量 脊椎外科醫院治療師...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