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孩子被霸凌!研究證實「1方式」 助減悲傷、降自殺風險

孩子被霸凌!研究證實「1方式」 助減悲傷 降自殺風險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台灣青少年自殺死亡率連續20年攀升,15至24歲青少年自殺通報在2020年超過一萬人次,而受到霸凌影響的比例逐步上升。根據2022年1月發表於《學校健康期刊》的研究指出,遭受網路霸凌(透過數位訊息或社群媒體)的青少年,從事更多的運動以及接受社會的支持,能幫助他們降低心理健康風險。

運動中提升自我價值 從設定目標開始

屏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健康系教授徐錦興表示,「運動」基本上可視為「紓壓」,因為運動過程中分泌的多巴胺等激素,會讓人產生愉悅的感受,因此運動也被稱為憂鬱解藥,不過,也應特別留意遭受霸凌的青少年,避免在團體運動中遭遇到另一種可能的霸凌。

若想幫助青少年從運動中提升自我價值,可從建立基本運動能力著手,設定簡單的「自我挑戰目標」,如:快走三圈操場、完成三公里跑步,或是一分鐘完成20次仰臥起坐等,運動目標若設定太高無法達成、或勉強完成後,恐削弱未來的運動動機。

遭網路霸凌青少年不敢說 恐增藥物濫用、自殺風險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教育推廣副主任戴怡君表示,經歷網路霸凌的青少年可能會因為覺得丟臉、怕被責罵,或是擔心父母限制自己使用手機、上網而不敢開口求助,而陷入低自尊、焦慮、憂鬱等情緒,提高了藥物濫用及自殺的風險,建議父母除了與孩子建立與保持良好的溝通互動外,要能「覺察」、「接受」與「陪伴」:當孩子遭受網路霸凌,能及時覺察給予適時的協助支援;接受孩子的情緒狀況,不急著生氣、責罵或下指令;陪伴孩子面對,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和自己站在一起,建立對父母的信任感。

孩子陷負面思考 父母可以這樣做

當孩子出現低自尊、憂鬱、失去自我價值等負面思考及言語,戴怡君說,師長和父母陪伴他們的過程中,可向孩子提醒強調「二不一要」幫助孩子跳脫負向情緒,第一「不要責怪自己」,告訴孩子這不是自己的錯,無論霸凌者說什麼或做什麼,都不該對自己感到羞恥,再者「不要沉溺負面情境」,應該要聚焦當下的感覺與生活,嘗試轉移注意力,相信自己的獨特,提醒自己有很多美好的事情正在發生。

【延伸閱讀】

兒少面臨網路霸凌 調查:僅2成願意求助師長

如何助孩子正確使用數位工具? 父母從學習察覺開始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351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為響應新北市政府衛生局辦理「Run伴失智症者伴走」,亞東醫院於日前舉辦「友你真好,健康齊步走」伴走活動。邀請10位失智症病人及其家屬、串連轄區內據點夥伴、社區單位及民眾等共襄盛舉。以「陪伴」理念,陪著經常深居不敢外出的失智病人齊步走,也傳達友善社區對失智症者的重要。延緩...

閱讀詳情 »

你有多久沒和孩子一起用餐呢?調查指出,國內有逾一半的父母,沒有天天和孩童一起吃飯,而1周低於3天,全家同桌吃飯的比率,更高達近4成。專家提醒,親子共餐好處多,不僅能拉近親子關係與幸福味蕾,更能讓孩童飲食行為更健康,可以減少孩子挑食的行為、有助於體重控制。 研究發現,親子共餐,對孩子身心發展具有正面幫...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有位60多歲的郭女士,退休後積極投入志工行列,過著充實的生活。上個月初,郭女士正準備出門做志工,卻忽然暈眩倒地,全身突發性癱瘓。家人趕緊帶郭女士到台北慈濟醫院急診,檢查發現腦部有腫瘤,腦壓極高,隨時有生命危險,緊急會診神經外科黃國烽醫師,立即做開腦手術,切除腫瘤。之後病...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台灣目前骨質疏鬆人口很普遍,根據統計,50歲以上的女性25%有骨鬆症,60歲以上的人口中,16%有骨鬆症,其中80%是女性。然而,其實在25 歲以後,骨質已經漸漸流失,能做的即是儘量維持骨本,減少流失的速度。簡單自我檢測骨鬆骨質疏鬆有哪些症狀?高雄市立民生醫院骨科陳冠帆...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