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孩童單側視力不佳即為弱視 常見的類型有這3種

孩童單側視力不佳即為弱視 常見的類型有這3種

【NOW健康 陳盈臻/台南報導】每逢寒暑假結束,眼科門診總會湧現學童帶著視力不良單前來就診,雖然最常見的原因莫過於假期中過度使用3C用品,造成近視度數上升,但不時也會意外揪出弱視學童。


奇美醫學中心眼科部主治醫師林昕穎指出,弱視指的是視力無法用眼鏡矯正至0.8以上,最常見孩童單側視力不佳的主因即為弱視,若孩童有早產、發展遲緩或是家族史,造成弱視的可能性也會提升。


憑藉著落在視網膜上的清晰影像,視覺功能得以在0到6歲間逐漸發育,慢慢才能像成年人一樣達到1.0。林昕穎說明,若在發育過程中,沒有清晰的影像輔助,就會形成弱視。造成弱視的原因分為以下3類:


1. 屈光不正型:可分為高度近視、遠視、散光所造成的影像不清,或是2眼度數差距過大,使大腦選擇性接受優勢眼的影像。


2. 斜視型:由於大腦接收到2個不同的影像,通常就會抑制斜視眼所提供的影像。


3. 剝奪型:眼睛結構的問題阻礙光線進入,例如先天性白內障、眼皮下垂或角膜混濁。


林昕穎解釋,弱視是無法預防的,但對兒童發育影響深遠,要如何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呢?除了幼稚園、小學定期的學童視力健檢外,家長在家也可以指導小朋友看視力表,在3到4歲學會判斷後再帶到醫院或眼科診所做詳細檢查。由於弱視的黃金治療期在6歲左右,若未把握此時期,孩童的視力程度可能被定型,無法有太大進步。


治療弱視的原則是要讓清晰影像重新落在視網膜黃斑部上。若是因為屈光不正,就要配戴正確度數的眼鏡矯正,並輔以遮眼治療或是弱視訓練;若由斜視引起,則必須針對斜視情形接受手術矯治;若是因為先天性白內障、眼皮下垂或是角膜混濁,則要以手術處理遮蔽光線的主因,再視情況輔以鏡片矯正。


林昕穎強調,無論採取何種治療方式,最重要的是需要家長、小朋友和醫師一起配合努力,並定期回診追蹤視力狀況。若配好了眼鏡但小朋友卻沒有養成配戴習慣,或是遮眼治療未徹底執行,都會導致治療成效不彰。另外,有實行遮眼法治療的小朋友更要定期回診,以免遮眼過度導致原本視力較好的眼睛反而變弱視。


更多NOW健康報導
外食、零食「鈉」麼多 掌握減鹽4技巧健康自然來
全台進入梅雨季 高溫潮溼適合黴菌孳生香港腳來報到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曾染冠狀病毒新冠防禦力增? 張上淳:實證研究不足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穿戴裝置準不準,國家開啟認證機制!對運動愛好者而言,穿戴裝置相當重要,特別是心跳速率數據,是判斷運動成效重要依據,但市面商品琳瑯滿目,監測數據是否準確,一般消費者很難得知,教育部體育署與工研院合作,推動認證計畫,能作為民眾購買依據外,也是設置「科技體適能檢測站」重要助...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氣象局發出訊息,周五前北部與東北部都是溼冷天氣,雖然周末天氣稍微回穩,但下周一開始,臺北市最低溫度恐怕下探15度。許多人最近感受到明顯寒意,下班回家洗個熱水澡是許多人的取暖方式之一,但水溫太高或洗澡時間太長,都有可能導致皮膚損傷,引發乾癢等不適症狀,取暖不成反倒增加煩...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長期處於腦疲累狀態,不僅身心無法好好放鬆,也可能使疾病找上門,但為何容易出現腦疲累呢,其實與個性息息相關;耶魯大學神經與精神學博士,同時也是韓國腦科學權威專家的李時炯指出,雖精神科的診斷基準上,並沒有所謂特別容易腦疲勞的個性,但根據臨床經驗,仍有幾種個性類型的人比一般人...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