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孩童誤食多發生在家中 哈姆立克法救命

  根據統計,超過一半以上的誤食中毒事件發生在小於6歲的孩童,尤其口腔期階段的小寶寶會藉由刺激嘴巴、口腔和舌頭來得到本能的滿足。另外,數據結果也發現,最常發生中毒意外的地方並不是在戶外,而是在家中。

  任何東西都有可能造成兒童的誤食,包括藥物(降血壓藥物、降血糖藥物、維他命藥片、兒童藥水)、細小物品(玩具零件、鈕扣、電池、紅豆、綠豆、花生、迴紋針、硬幣)、清潔劑、殺蟲劑,甚至是有毒植物與端午節包粽子的強鹼水等。

  奇美醫學中心就曾收治1名4歲陳小妹妹,晚餐後在家玩耍時,發現櫥櫃夾縫中有10元硬幣,覺得好玩放進嘴巴,結果一不小心吞進肚子裡,媽媽急忙將孩子送急診,安排腹部X光檢查後發現,陳小妹妹是誤食危險性較高的鈕扣型電池,於是緊急聯絡小兒腸胃科醫師,利用消化道內視鏡將電池取出。

  因幼童的好奇心旺盛加上活動量大,經常會隨意抓取手邊的小型物品含在口中,在嬉戲、哭鬧時很容易嗆入氣管,若物品體積略大者會阻塞氣管,導致立即窒息;小型異物則會深入肺部導致肺炎、肺氣腫或肺塌陷。

  如果發現孩子突然間劇烈咳嗽、喘鳴、呼吸困難或無法講話,且手在頸部亂抓,臉部脹紅、嘴唇發黑,可以利用拍背壓胸或哈姆立克法嘗試將異物藉由肺部氣流噴出;若可以發出聲音但呼吸時有咻咻聲,應該是異物未完全阻塞或位於下呼吸道,應儘速就醫取出。

  根據臺北榮民總醫院毒藥物防治諮詢中心分析超過2萬名6歲以下兒童中毒案例,以藥物(36%)、物質材料(20%)、環境用藥(11%)、美容化妝用品及個人清潔用品(8%)、家庭清潔用品(8%)等占較高比率。而每年農曆春節前後更是幼童誤食藥品事故的高峰期。

  若誤食球形硬物容易造成呼吸道或消化道阻塞;魚刺、雞骨碎片、髮夾、別針等碎片則會形成穿刺性傷害;而不慎吞入電池,當電池電極與消化道溼潤的黏膜接觸,會產生電流放電,對體液產生電解作用,靠近電池負極附近的pH值會呈現鹼性變化,導致急性黏膜損傷,甚至穿孔,危及生命。此外,過燙的飲品也容易造成消化道黏膜燙傷。

  當兒童誤食異物送醫時,記得提供醫護人員以下訊息:(一)可能誤食什麼東西?(二)大概誤食的量?(三)誤食到就醫大約經過的時間?(四)發現誤食當下孩子的情況如何?(有無異物呼吸道梗塞的情況或突然間劇烈咳嗽、呼吸困難、喘鳴等。)

  不論誤食的東西是什麼,盡量將殘餘的部分或可能誤食的藥物包裝提供給醫護人員參考,玩具殘餘可以幫助醫師判斷異物是否能在X光片中顯影,藥物包裝與說明書則可提供正確藥名,幫助醫師判斷處理中毒的方法。

相關推薦

先生另一種樣子   將心中的祝福說出口 在身分證上他還是我的丈夫,該做的事情我不會逃避,夫妻一場,我希望他走得圓滿。 關於「家」,我以為是念茲在茲想回的才叫「家」,裡面住著想見的人、有共同感興趣的話題、有共同的生活目標、可以互相依靠、互相陪伴、互相支持,一種只要這個人在,你就會產...

閱讀詳情 »

接受治療反而提高死亡風險 日本有幾位公開主張「團體健檢無用論」的有識之士,其中一位就是近藤誠醫師。 近藤醫師在著作《健康檢查做不得》(やってはいけない健康診断)書中, 講述了在芬蘭進行的一項對照實驗。該實驗的受試者(以日本的健檢標準來說)都是應該接受治療的病患。實驗人員將受試者分為「治療組」與「非治...

閱讀詳情 »

車禍後一直暈眩 暈眩通常病因: 神經科門診有許多主訴頭暈的病患,我們發現有很多人服用了不必要的「抗眩暈」藥物,或是引用了錯誤的訊息,造成了不必要的恐慌。 頭暈的輕重因人而異,有些人只是「昏昏的」,「浮浮的」,或是「頭重腳輕」,比較厲害的暈眩指的是感覺周遭環境或身體在旋轉,更嚴重的話走路都走不穩,甚 ...

閱讀詳情 »

她是Shane,今年20 歲,曾就讀北一女數理資優班,目前在商務公司擔任行銷。同時也是一名情感型思覺失調症患者。高二以前,她的人生規劃是一條清晰的道路,以生科為志業,目標是成為中研院的研究員或大學教授── 17 歲時,生病卻攪動了這一切。   我還以為我有陰陽眼 Shane 從5 歲時開...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