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發生退化性關節炎 一定要動手術嗎?

  隨著時間推進人體的老化,膝關節軟骨也逐漸退化磨損,許多中老年人必須置換人工膝關節。台灣每10個70歲以上的長者,就有7個飽受退化性膝關節炎所苦,雖然並不會馬上致命,但疼痛卻嚴重影響日常生活。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骨科部運動醫學科翁佩韋主任指出,臨床上1位74歲的葉女士,右膝飽受退化性關節炎之苦,磨損嚴重,平日行走時膝蓋時而痠痛無力,只能服用止痛藥勉強止痛,生活品質大受影響。經門診建議,葉女士接受最新式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對退化磨損的關節進行修復改造。葉女士說,術後第2天可下床行走,且開始輕鬆自我復健運動,恢復的速度比預期的快。

  目前膝關節炎治療方式可分為2種,保守治療以藥物為主,物理治療為輔;手術治療方面,最為人熟知是人工關節置換,分為「傳統全膝關節置換手術」、「機器手臂輔助導航之部分膝關節置換手術」,2者間最大的差異在於是否留下健康的軟骨與韌帶。翁佩韋主任指出,傳統手術需切除大範圍的關節面,傷口大且復原慢,若以最新手術方式結合人工智慧技術與3D立體定位導航系統之新式科技,可保留未受損的十字韌帶及神經。

  葉女士說道,年輕時因右膝關節曾經受過傷,加上工作關係需久站,疼痛感與日俱增,長期下來影響日常生活,她求助過各種治療方法,但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復發。直到去年連睡眠品質都大受影響,才發現磨損及退化情形嚴重,所幸在醫師建議下以手術改善,終於不用吃止痛藥。

  倘若膝關節退化的程度較為嚴重,且保守治療效果不彰,只能選擇手術治療時,務必與骨科醫師充分溝通,選擇適合個人的處置方式。翁醫師強調,透過適當的運動,擁有強健的肌力、穩固的韌帶,避免過勞或錯誤觀念導致關節軟骨磨損及重大創傷,才是真正的護膝不二法則。

你可能也想知道......

40歲以後 退化性關節炎會找上我嗎?

相關推薦

爽爆新聞網/記者鄒志中/台中報導 Omicron病毒來勢洶洶,COVID-19疫情日益升溫,輝瑞的口服藥Paxlovid自首批抵台後,指揮中心宣布將採購70萬人份,其中35萬人份藥物預計將於2022年4~6月抵台,一人份價格就高達700至800美金。中國醫藥大學校長洪明奇院士帶領抗新冠科研團隊,新開...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血脂高不能忽視!國健署調查發現,台灣18歲以上成年人,大概每4個人就有1個人有高血脂問題,估計約有500萬人,而想甩掉俗稱的「壞膽固醇」(LDL),預防心肌梗塞或是缺血性腦中風,國健署提醒民眾,一定要知道日常5大行為準則,才能有效控制血脂。 國健署2017到2020年...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肝癌就像「爆米花」每隔一段時間後就復發,他卻能好好撐過20年!澄清醫院中港分院放射腫瘤科主任許維中收治的這一名75歲男子,時時刻刻面對難以預測的肝癌復發,但一路熬到從父親晉升為祖父,成為許維中口中「見過最堅強挑戰癌症的病人」,醫師透露關鍵,最重要是維持病人的肝臟機能。...

閱讀詳情 »

▲醫師建議,家長可從孩子出生就開始繪製生長曲線圖,關注孩子生長狀態。(圖僅為示意畫面非文中案例)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不想孩人「矮」人一截,家長可得盯緊成長曲線!門診就有一名小六學童,身高只有127公分,遠低於標準身高曲線百分之3,且一年成長速率不到4公分,預測成年後身高只有157公分,...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