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發生退化性關節炎 一定要動手術嗎?

  隨著時間推進人體的老化,膝關節軟骨也逐漸退化磨損,許多中老年人必須置換人工膝關節。台灣每10個70歲以上的長者,就有7個飽受退化性膝關節炎所苦,雖然並不會馬上致命,但疼痛卻嚴重影響日常生活。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骨科部運動醫學科翁佩韋主任指出,臨床上1位74歲的葉女士,右膝飽受退化性關節炎之苦,磨損嚴重,平日行走時膝蓋時而痠痛無力,只能服用止痛藥勉強止痛,生活品質大受影響。經門診建議,葉女士接受最新式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對退化磨損的關節進行修復改造。葉女士說,術後第2天可下床行走,且開始輕鬆自我復健運動,恢復的速度比預期的快。

  目前膝關節炎治療方式可分為2種,保守治療以藥物為主,物理治療為輔;手術治療方面,最為人熟知是人工關節置換,分為「傳統全膝關節置換手術」、「機器手臂輔助導航之部分膝關節置換手術」,2者間最大的差異在於是否留下健康的軟骨與韌帶。翁佩韋主任指出,傳統手術需切除大範圍的關節面,傷口大且復原慢,若以最新手術方式結合人工智慧技術與3D立體定位導航系統之新式科技,可保留未受損的十字韌帶及神經。

  葉女士說道,年輕時因右膝關節曾經受過傷,加上工作關係需久站,疼痛感與日俱增,長期下來影響日常生活,她求助過各種治療方法,但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復發。直到去年連睡眠品質都大受影響,才發現磨損及退化情形嚴重,所幸在醫師建議下以手術改善,終於不用吃止痛藥。

  倘若膝關節退化的程度較為嚴重,且保守治療效果不彰,只能選擇手術治療時,務必與骨科醫師充分溝通,選擇適合個人的處置方式。翁醫師強調,透過適當的運動,擁有強健的肌力、穩固的韌帶,避免過勞或錯誤觀念導致關節軟骨磨損及重大創傷,才是真正的護膝不二法則。

你可能也想知道......

40歲以後 退化性關節炎會找上我嗎?

相關推薦

抗生素與消炎藥並不相同,若誤用抗生素恐致抗藥性問題!根據食品藥物管理指出,抗生素是藉由殺死細菌來減輕感染部位的發炎反應,但對於其他發炎反應並沒有任何治療效果。提醒民眾應擁有正確用藥的資訊,生病時不濫用抗生素,若用藥前有疑慮應向醫師或藥師諮詢。  抗生素是用以對抗細菌發炎的治療藥物,若依照醫囑正確服用...

閱讀詳情 »

  肌腱炎是一般民眾常見的骨骼肌肉疾病,發生原因是由於肌肉受到不當外力負荷,經過一次或反覆發炎反應,產生紅、腫、熱、痛的症狀。適康復健科診所院長陳建宏說明,肌腱炎很難說停就停,這是治療困難的地方,不過如今透過非侵入式「體外震波治療」,針對肌腱炎等慢性疼痛問題,患者在治療上有了更好的選擇。 ...

閱讀詳情 »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琪拉編譯) (from New York Times) 在不久的將來,可能就在一年以內,你只要在你的手腕上貼一張像是繃帶般的小貼紙,這個貼紙就可以隨時偵測你的身體是不是正在脫水,或是你身體的電解質有沒有平衡。 現在市面上已經有很多運動手錶,可以告訴數算一個人每天走的步數、每分鐘...

閱讀詳情 »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睡個好覺是生活中最平常不過的事,但隨著工作壓力越來越沉重,睡眠障礙盛行率越來越高,醫師提醒,晚上睡不好連帶影響白天精神,注意力無法集中、警覺性降低、記憶力下降等,必須謹慎以對,及早就醫。 台灣睡眠醫學學會2017年最新調查發現,台灣慢性失眠症的盛行率為11.3%,即每10個人中幾乎...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