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它的毒性是砒霜的68倍,卻藏在天天吃的東西裡!太可怕了!30年來都不知道...

它的毒性是砒霜的68倍,卻藏在天天吃的東西裡!太可怕了!30年來都不知道...
黃麴黴素藏在發霉的食物里,特別是澱粉含量高的食物里,花生、玉米等,澱粉在高溫和潮濕的環境下會滋生導致肝癌的黃麴黴菌。(Manjunath Kiran/AFP/Getty Images) 
黃麴黴素是有強烈生物毒性的化合物,也是一種強致癌物質,據大陸媒體報導,其毒性是砒霜的68倍是氰化鉀的10倍,對肝臟組織的破壞性極強。我們生活當中,稍不注意就會遇到這種物質。那麼它們都藏在哪裡,我們來看看網路上是怎麼說的。
 

1 、發霉的花生玉米 

黃麴黴素藏在發霉的食物裡,特別是澱粉含量高的食物裡,花生、玉米等,澱粉在高溫和潮濕的環境下會滋生導致肝癌的黃麴黴菌。

建議:

每次少買點,不要「存」,以免霉變。

如果您發現有一顆花生壞了,那一碗花生米,或者是存放的一袋子的花生米都得扔掉。

家裡有食物殘渣的邊邊角角也要清洗乾淨。

2、變質的米飯 

別以為做熟了就能放鬆警惕,變質的米飯是最容易產生黃麴黴毒素的!

建議:

做飯菜,吃多少、做多少,最好當天吃完,不留剩飯菜。

3、發苦的堅果 

如果吃到變苦的瓜子,一定要及時吐掉並且漱口,因為瓜子等堅果的苦味正是來自霉變過程中產生的黃麴黴毒素,經常攝入會增加肝癌風險。

建議:吃到霉變的、發苦的堅果千萬別犯懶,一定要馬上吐出來。

4、沒洗乾淨的筷子 

我們平時使用來吃花生、玉米等澱粉含量高的食物的筷子裡最容易藏澱粉,一來二去霉變了,黃麴黴素就藏在裡面了。

建議:

最佳選擇是鐵筷子,很難出裂痕,也就不會有食物殘渣。

平時洗筷子的時候要記得先泡一泡,軟化上面的食物殘渣,以便容易清洗掉。

5、劣質芝麻醬 

你愛吃的芝麻醬、花生醬,有些商家為了降低成本,用糠芝麻、癟花生甚至變質的芝麻、花生做原料,其中變質的花生中含有黃麴黴毒素。而且這種加工後的產品,可比發霉花生難識別多了。

建議:

去大超市購買知名品牌。

6、小作坊自榨油 

小作坊的壓榨機或家用榨油機工藝簡單,缺乏除去有害物質工藝,不能對原材料進行精鍊,即使自己選料,也可能會出現農藥殘留、重金屬污染問題,以及存在黃麴黴毒素問題。

7、久泡的木耳 

有男子吃了泡發3天的黑木耳後,起初腹瀉,全身出現黃疸,後竟出現多臟器功能衰竭,在ICU搶救一週後才脫離危險,醫生診斷後稱,是因為久泡後的黑木耳產生了生物毒素,食用後,致急性生物毒素中毒。

木耳在泡發過程產生何種細菌或毒素,需要進行進一步的檢測和判斷。可能有哪些微生物毒素呢?譬如黃麴黴毒素、青黴毒素等。

防止黃麴黴毒素的方法 

1、油熱了先加鹽 

做菜之前的一個小動作就能幫消除一定量的黃麴黴素。如果我們在花生油等食用油倒入鍋里加熱後,並放入少量食鹽,攪拌10~20秒,這樣基本上就能消除大部分的食用油裡的黃麴黴素。

2、多吃點綠葉蔬菜 

多吃綠葉蔬菜可以讓我們平時不小心吃下去的黃麴黴素失效一部分,因為葉綠素能夠阻止黃麴黴素吸收,預防肝癌。

長期攝入小劑量的黃曲霉毒素會造成慢性中毒。其主要變化特徵為肝臟出現慢性損傷,如肝實質細胞變性、肝硬化等。出現動物生長發育遲緩,體重減輕,母畜不孕或產仔少等系列癥狀。

 

文/來源

相關推薦

【NOW健康 楊芷晴/新竹報導】植牙技術發展至今已相當成熟,成功率幾乎可達9成以上,但根據臨床醫學統計,約43%的植牙患者術後會出現植體周圍軟組織發炎的狀況,還有22%植牙患者可能發生更嚴重的植體牙周炎,多數元凶其實來自於口腔清潔不當,而植體周圍的骨頭倘若流失嚴重,則植體失敗率也會大幅提高。 植體周...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每當炎炎夏日來到,在美麗的海邊與沙灘上,穿著火辣的泳衣拍下美美的網美照留下紀念,是許多女性朋友們的夢想。許多人為了擁有傲人上圍,擺脫小胸部的煩惱,試過了健身、食補、中藥、針灸等各種方法後,最終還是整形外科的協助下完成隆乳的夢想。台中知名整形外科醫師何格彰表示,隆乳主要分...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呂佳恆報導】婦女進入更年期後,除了有月經不規則等症狀,最常見也可能會出現熱潮紅、盜汗、失眠等症狀,甚至連情緒也容易被受影響,若症狀持續未好轉,且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就應盡快就醫治療;亞東醫院婦產科吳文毅醫師指出,治療上,目前已有荷爾蒙替代療法能幫助舒緩更年期症狀,不僅副作用少,甚至能...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渝樺報導】一名24歲左右的年輕女子、沒有自體免疫疾病等危險因素,看似與乾眼症關聯低,但因為輕忽乾眼症的症狀,直到雙眼幾乎看不到才就醫。經檢查發現,眼睛已經極度乾燥並導致角膜破損,只好進行角膜移植搭配用藥治療,所幸視力恢復至0.6,才得以重拾日常生活。 年輕人更要警覺 角...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