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家有拒絕上學的孩子怎麼辦? 專家建議:家長得讓待在家變得「無聊」

▲孩子突然不上學了,家長得及時採取行動。(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開學都一個多月了,但如果家中小朋友依舊出現拒學、懼學的情況,面對「拒絕上學的孩子」該怎麼辦?臨床心理師提供5大建議,有助於家長打破孩子拒學的惡性循環,除了及時採取行動、與學校保持溝通和合作之外,更重要的還可以透過讓待在家變得「無聊」,讓孩子早點適應校園。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科臨床心理師饒怡君表示,拒學(school refusal)或懼學(school phobia)行為,往往是學生在校園適應遇到困難時的一項警訊,研究指出,約有1至5%的兒童有「拒學行為」,男女比率相近,可能發生在任何年紀,尤其好發在剛進入新的班級、新的學校或過完寒暑假。

拒學行為常見症狀,包括孩子會以各種身體不適請假或遲到;抗拒上學、發牢騷或哭訴、生氣,甚至當被強迫起床上學時,可能會口頭威脅或出現自傷的行為,也可能以肢體、言語攻擊家人;同時性格上變得退縮,與同儕漸行漸遠,也可能沉迷上網,造成日夜顛倒、作息混亂。

饒怡君強調,拒學最怕變成惡性循環,孩子不斷猶豫「要不要去上學?」,想到學校就不舒服、緊張,暫時不想反而覺得輕鬆、擺脫不愉快,因此,最後決定「先不去上學」,如此反覆掙扎,一旦持續時間越長,回到學校的阻力就會越大,還可能進一步造成學業成就低、家庭衝突及人際疏離等問題,甚至長期下來演變成繭居在家,影響到未來生活與獨立。

饒怡君指出,家長面對孩子出現不上學的警訊時,應該與學校建立密切的溝通管道,積極尋求專業協助,才能避免問題惡化,同時可參考哈佛大學健康出版社(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以下5大建議:

1、及時採取行動:沒去上學而累積的作業和欠缺的人際交流經驗,會像滾雪球般逐漸累積,最後讓孩子的問題越變越大而無法控制或是難以改善。如果發現孩子有拒絕上學的傾向,請立即關切孩子的狀況,只要拒學行為持續超過一、兩天就應趕快處理。

2、分辨清楚孩子的狀況:溫和地詢問孩子讓他逃避去學校的原因,找出孩子問題的源頭,是因為人際關係出了問題?還是遭到同儕霸凌?或是因為在教室感到焦慮?擔心學業表現或上台報告?

3、與學校保持溝通和合作:學校是家長在面對孩子問題時最重要的夥伴,與學校輔導老師、心理師和社工師等人保持聯繫,提供你所知道孩子為何掙扎上學/不上學的任何訊息,透過學校與家長的合作往往有機會找到孩子拒學的原因,也有機會透過老師和同儕,慢慢逐步地讓孩子回歸校園。

4、堅定自己的立場:保持同理心並堅定孩子必需要上學的立場,告訴孩子你有信心他/她能夠面對害怕,告訴孩子即使出現各種身體不適的症狀,都不會有危險性,是可以上學的,這可以讓孩子學會在緊張焦慮時還是能持之以恆去做該做的事,如此可以讓孩子覺得自己有能力可以直接面問題。

5、讓待在家變得「無聊」:如果孩子已經有拒學的傾向,別讓孩子在家看電視、上網或睡覺,關掉電視和網路,讓孩子在家就像在學校一樣需要學習、打掃等,不能躺在床上睡覺。

照片來源:翻攝自Pixabay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孩童尿床問題總是讓家長困擾不已,過度責備擔心會影響孩子心理,到底該如何才能改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泌尿外科黃建榮醫師表示,尿床又可稱為「夜間遺尿」,其成因仍未確知,可能與睡前飲水過多、睡眠時無脹尿感,亦可能是生理尚未成熟(加壓素分泌不足)等原因所致。建議家長可與孩子、醫師共同討論解決方案,幫助...

閱讀詳情 »

心跳多快才正常?在小學課本中寫到正常心跳數為每分鐘72下,但新光醫院健康管理部暨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趙書平醫師澄清,在醫學上,心跳速度每分鐘50~100下都算正常!  若心跳高於每分鐘100下,就是「心跳過快」。心跳過快的原因可能與身體、心理狀況有關,如發燒、緊張、運動過後、甲狀腺亢進、貧血,或是心律不...

閱讀詳情 »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琪拉編譯Photo Credit: Fanette @ pixabay by CC0 Public Domain 又到了打流感疫苗的季節。對有些小孩來說,打疫苗只是個聳肩捲起袖子就可解決的事情,對有些小孩卻沒那麼輕鬆。 事實上,有眾多的研究想要找出打疫苗較不痛苦、對小孩壓力不會...

閱讀詳情 »

家有男童的家長要注意了,若幼童睪丸遲遲未落至陰囊內者,即為「隱睪症」。根據統計,早產兒發生隱睪症的機率約為1~45%,足月兒亦有1~4%的機會發生尹高問題。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泌尿科陳國樑醫師提醒,若發現男童有隱睪問題,建議把握6~12個月期間接受治療,以免影響日後造精能力。  胎兒在母親體內發...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