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專家認為,目前的基因檢測對治療抑鬱症無效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編譯 鍾藝

數十家醫藥公司邀請客戶提供他們的皮屑或者唾液,通過從中提取基因來預測這些患有抑鬱者的人群在服用藥物之後會有的生理反應。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免於病患選擇抗抑鬱葯時經常出現的反覆試驗。例如Color Genomics等公司會要求精神科醫生訂購這些測試產品,但其他公司所提供的產品也可由消費者直接訂購。

雖然精神科醫生看到了這些測試的潛力,但許多醫生依舊不認可,他們表明處於目前階段的測試產品並不能切實的滿足醫生和病患的需求。影響抑鬱者的基因有數百個,這樣的測試並不準確,而且現在也缺乏強有力的證據來說明這些測試的益處。

抑鬱症是美國最常見的精神障礙之一。 2017年,估計有1730萬美國成年人至少經歷過一次重度抑鬱發作。根據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所的數據,這些人中約有一半接受了藥物治療。在服藥過程中,比較普遍的情況是,患者在幾個月內嘗試多種藥物,隨著服藥反應,根據醫生的建議來調整藥物種類和劑量。服藥期間,患者可能會出現副作用,例如容易口渴和體重增加。大約三分之一的抑鬱症患者會呈現抗藥性,這意味著他們嘗試的任何一種藥物都不能緩解抑鬱癥狀。

據華盛頓郵報稱,如Neuropharmagen和GeneSight等基因測試公司承諾,通過基因檢測可以減少藥物嘗試所帶來的幾百到幾千美元不等的相關費用。

專家認為,目前的基因檢測對治療抑鬱症無效

與用於評估癌症風險的基因測試類似,這類產品中的一部分旨在找到影響藥物發揮作用的特定基因,以此評估患者服藥之後是否會有不良反應,而另一部分產品則是研究對藥物進行傳輸的基因。McLean醫院和哈佛醫學的精神病學家和神經精神病學研究員Bruce Cohen學校,在電子郵件中告訴Live Science:「但與癌症基因檢測不同的是,癌症風險受到少數關鍵基因的影響,但抑鬱症可能涉及數百或數千個基因,沒有單個基因能決定患病風險。」所以精神科醫生認為,未來還需要更大規模的研究和更先進的分析模型來確定進行基因檢測對抑鬱症治療的臨床效用。

抑鬱症的基因檢測其實並不是新鮮事了,它在10年前就開始在市場上流行,但在過去的5年里,它的普及率卻猛增,越來越多的病患會主動問起。

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University of Calgary)抗抑鬱葯和抗精神病藥物的藥理學研究人員查德•鮑斯曼(Chad Bousman)告訴Live Science:「這些測試產品受到了心理保健消費者的追捧,但其實它們只能作為補充,要知道自己的實際情況,臨床檢查是不可不做的。」

雖然這類測試產品還承受這各種詬病,但不可否認的是,藥物基因組測試的時代已經到來,通過後續更多的研究,有朝一日這些測試方法能指導臨床決策。時至今日所獲得的研究成就,無論如何都標誌著這一領域的進步。

資料來源:Genetic Tests for Depression Treatment Aren’t Effective, Experts Say

相關推薦

抽脂能抽出「腹肌」嗎?  肚子「太油膩」恐效果有限 「肥胖」是現代人的共同問題,據衛福部統計 ,國人在2016-19期間,平均過重率達47.9%,幾乎每2人就有1人出現肥胖問題。由於台灣民眾飲食逐漸精緻化,小吃美食與手搖飲料盛行,再加上防疫期間減少戶外運動,不少人在疫情期間驚覺體重攀升,...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本土跟死亡個案持續「+0」,但一口氣卻多了8例境外移入個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7)日下午公布國內新增8例COVID-19確定病例,均為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這7男1女,分別從美國、印尼以及菲律賓入境台灣確診,且8人都曾在國外接種過兩劑疫苗,除一人...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國產疫苗高端疫苗獲選成為世界衛生組織(WHO)贊助的「團體試驗疫苗」計畫兩支候選疫苗之一,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27)日下午主持疫情記者會時也特別花時間、主動提及此事,陳時中用「非常不容易」形容此事,強調替高端感到高興,也為未來國產疫苗的發展感到樂觀。...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新冠疫苗第一劑涵蓋率7成、第二劑涵蓋率3成的初步目標,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27)日興奮表示,最快明天就可以達標了!且針對有專家提出在疫苗施打率衝得夠高之後,國人出國返國應可以採取「零居檢」等措施的建議,陳時中也鬆口,「過年(農曆春節)後這些機會就越來越...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