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專訪/流行疾病學專家何美鄉:病毒不會消失,平常心面對

專訪流行疾病學專家何美鄉:病毒不會消失,平常心面對

全球掀解封潮  台灣如何走完最後一哩

各國逐步開放邊境,台灣仍關起門來嚴格防疫。本刊專訪流行疾病學專家何美鄉,談台灣如何面對全球疫情解封,以及開放國門後應該注意的問題。

文/郭瓊俐

《財訊》報導指出,全球疫情肆虐兩年多,歐美國家現在已採取「與病毒共存」政策,恢復正常生活;態度較謹慎的亞洲國家、澳洲與紐西蘭也開放邊境,新加坡政府宣布四月起全面解封、完整施打疫苗者入境不須隔離,日本也逐步開放國門。

專訪/流行疾病學專家何美鄉:病毒不會消失,平常心面對

 

解封前 先釐清三個問題

反觀台灣,目前仍採取嚴格管制措施,地方首長更不敢鬆懈,只要發生本土案例,一定立刻召開記者會、嚴格執行疫調。對於產業界紛紛提出國境解封的要求,疫情指揮中心仍相當謹慎,沒有提出解封的具體時程。

流行疾病學專家、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表示,重點在於「台灣如何面對新冠疫情的最後一哩路?」開放國門後,病毒一定會進來,要如何讓台灣人以平常心看待,每天可能有大量確診數字的場景。

接受《財訊》採訪時,何美鄉指出,談論是否開放國門前,要先釐清幾個問題:一、Omicron會不會是最後一個新冠病毒?二、有沒有更好的防疫工具?三、下一個病毒會不會有更輕的致病性?釐清這三個問題後,再來討論「台灣可以一直關閉國門嗎?」

去年一月,科學雜誌《自然》詢問全球一百多位免疫學家、病毒學家及衛生專家,新冠病毒能否根除?近九成受訪者的答案是,「不能」。

何美鄉進一步表示,事實上,Omicron已經演變出BA.1、BA.1.1、BA.2、BA.3等變異株,其中BA.2已有持續傳播且取代BA.1的可能;RNA病毒突變的位置是隨機的,選殖適化(adaptation)卻有一定的方向,趨動病毒適化的兩個主力是傳播速度和免疫逃避(病毒持續突變,躲過人體內已建立的免疫抗體的攻擊)。而至今所有的變異株,包括Alpha、Beta、Delta 等,主要都是以快速傳播的優勢,逐一取代前者。

不過,《財訊》報導指出,全球歷經兩年新冠病毒傳播,加上疫苗接種普及,所造就的群體免疫,已足夠構成下一波變異病毒更趨向免疫逃避的可能;以此類推,世界上永遠都有新冠病毒在傳播,而且下一株不是傳播更快,就是更具免疫逃避(導致現有疫苗的效力更低)。

「台灣可以一直關閉國門嗎?」何美鄉表示,答案很明顯是不可能,有些人想再等看看有沒有一株病毒的毒性更低,「這是基於一個廣傳的迷思:病毒演變總是趨向更低的毒性。」她並強調,病毒的毒性絕對不是演變選殖的因素,下一株病毒會更毒或更弱,都無法預測。…(本文出自《財訊》雙週刊656期)

 

【延伸閱讀】

陶冬:Omicron將在今年終結疫情?

Omicron襲全台》本土再爆發 醫曝撐到「這時間」也許疫情會過去

 

【更多精采內容請上《財訊雙週刊》官方網站;《財訊雙週刊》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圖youtube 名詞解釋: 疣是屬於一種病毒感染,長相很像雞眼,粗粗的硬塊,所以常被病人誤以為雞眼而延誤治療,它是一顆顆的角化硬塊,肉眼下可見一些黑色的小點位於此硬塊中,這些小黑點都是皮內出血點。由此點可以跟雞眼做一個分辨。 疣是人類乳頭瘤病毒(HPV)所引起,以往認為這些疾病是慢性良性疾病,但...

閱讀詳情 »

秋天,是螃蟹產卵的季節,也是饕客享受螃蟹鮮甜的大好時機。享受美食、大啖秋蟹時,有哪些要注意的事項?中西醫師陳至奐醫師提醒,若體質虛寒、過敏,或是有慢性疾病、痛風等問題者,應酌量食用螃蟹,以免引起身體不適。  螃蟹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但膽固醇、普林也相對較高,若有宿疾、慢性疾病或體質特殊者,在飲食上也需...

閱讀詳情 »

美國猶他大學韓茲曼癌症研究所的兒科腫瘤專家席福曼,8日透過「美國醫學會期刊」發表的研究報告中指出,大象的壽命通常超過70歲,幾乎不會罹患癌症,這是因為牠們擁有可以阻止腫瘤生成的基因,而人類雖然也擁有類似的保護基因,數量卻比較少,效力比較弱。 席福曼指出,「半數的男性與三分之一的女性會罹患癌症。癌症...

閱讀詳情 »

蒼南縣龍港鎮陳家宅村一處民房,濃煙牽引著火勢吞噬了週遭的一切,四間二層磚木房毫無抵抗力地坍陷、焚燬。 火場大致分為上下兩部分,下方堆積著紙箱之類的易燃品,上方住著四對夫妻,年紀最大的一對已有七八十歲。面對突如其來的火魔,這四對夫妻中,有一對安徽籍夫妻在火勢蔓延前,幸運地安全逃出,而另外三對夫妻身陷...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