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小孩不會吞藥,為何藥不能磨粉? 食藥署解答「用藥限制」

小孩不會吞藥,為何藥不能磨粉? 食藥署解答「用藥限制」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許多家長到藥局櫃台幫小孩領藥後,經常會立刻詢問:「怎麼沒有磨粉呢?」多數民眾可能不清楚藥品磨粉的影響,對此,食藥署分享「小兒磨粉」小知識!

不主動磨粉 藥師四考量

藥師依處方調劑時,基於四項因素,通常不會主動將藥品磨粉:

一、破壞藥品安定性:藥品研發時,會考量其特性來設計合適的劑型,以符合藥品安定性、避免吸潮與變質等,確保可達預期藥效。藥品成分原本受到層層包裹,若磨成粉暴露在空氣中,易使藥品不安定且不易保存。

二、產生交互作用:數種藥品混合磨粉,容易造成不同藥品間的物理、化學及藥理因子互相影響,可能影響療效。

三、共用磨粉器具及分包機:藥師磨粉後,雖會清潔,但難免有前次磨粉後的微量殘留,可能造成藥品間相互污染。

四、藥品味道不佳、刺激腸胃道:為增加服藥順從性,藥品會設計可掩蓋藥味及防止局部腸胃道刺激的劑型,磨粉後可能破壞該劑型而造成不適的反應,如噁心嘔吐等,會降低服藥順從性,造成治療效果不彰。

不適合用磨粉 多是藥品特性 

有些藥品會因其本身特性或劑型設計因素而不適合磨成粉,其原因如下:

一、藥品特性不適合磨粉

  1. 易潮解:有些藥品容易吸溼,建議服用前再自行磨粉即可。
  2. 刺激性高:有些藥品不僅不能磨粉,而且須服用大量水份及維持直立姿勢,避免刺激腸胃道黏膜或口腔黏膜。
  3. 味道苦:磨粉後易使服藥意願降低,服藥順從性變差。

二、劑型設計不適合磨粉

  1. 軟膠囊:內容物往往是液體,不適合磨粉。
  2. 腸溶錠、口溶錠:此類藥在磨粉後會在胃部就被破壞,無法到達特定部位吸收,使得吸收藥量減損、降低療效、甚至達不到作用的部位。
  3. 緩釋劑型:磨粉會破壞該劑型控釋方式,使得藥品迅速釋放,造成血中濃度上升太高,超過適當範圍,增加副作用的發生機會。

藥品不磨粉 其他新選擇

食藥署提醒,藥品磨粉問題多,相對風險也較大,其影響往往超出當初藥品設計所預期的情形。因此看診時,建議先詢問是否有小兒劑型藥品,如溶液劑、糖漿劑、懸液劑、口溶錠等,才能進一步幫助孩子,順利服藥且獲得療效。

【延伸閱讀】

大蒜會與藥品產生交互作用? 藥師提醒用藥注意事項

服藥配哪些東西易產生交互作用? 食藥署一一列出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315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108課綱上路,強調多元學習,不少學校加入多項數位課程,學童近距離用眼時間再拉長。根據教育部108學年統計,一年級學生近視學童約有2成,到六年級已有超過6成,是家長們不得不面臨的重要課題。戴了眼鏡回不去? 不戴恐加深更快!「許多家長認為一旦戴上眼鏡就拿不下來了,所以能拖...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近半民眾睡眠品質不佳!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所進行的網路調查發現,接近半數受訪者的睡眠品質不佳(46.0%),且平均睡眠時間不到七小時(6.67小時)。若進一步以「好眠十招」檢測民眾睡眠習慣,竟然只有3.3%能完全做到。排名前三名的壞習慣依序是:睡前使用手機、缺乏規律的運...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李蔚萱/台北報導】據媒體報導指出,健保資料庫顯示108年主診斷為「眩暈」的患者,多達175萬餘人,且患者集中在60歲到69歲,50歲到59歲次之,女性患者的人數遠高於男性,約是男性患者的近2倍。女性除了生理功能異於男生之外,還與性格容易多慮、緊張、焦慮有關。 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指出...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當咳嗽、喘不過氣、疲累持續一段時間仍未好轉時,你是否會想到這些症狀可能與「肺纖維化」有關?也因為常見症狀容易和氣喘、慢性肺阻塞混淆,治療時機常被延誤,對肺部造成永久不可逆的傷害。近來受新冠肺炎與環境空氣污染等因素影響,民眾對肺部健康日益重視,面對肺纖維化也不能再置身事外...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