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小心聽力殺手找上你!最好的保健不是靠藥物,專業聽力師教你打造優質「聽」生活

小心聽力殺手找上你!最好的保健不是靠藥物,專業聽力師教你打造優質「聽」生活

「別人跟自己講話時,有聽卻沒有懂。」

「在許多人參與的會議或聚會場合裡,經常聽不清楚。」

「家人或朋友紛紛反應,怎麼講話越來越大聲?」

「細小的聲音,聽起來很吃力。」

「走在路上時,後方有來車或有人在背後呼喚,卻渾然未覺!」

「電視和廣播的音量,越開越大聲……」

如果以上情況出現在你的生活之中,很可能是聽力出了問題。

聽得到不代表聽得清楚,要確認聽力是否正常,需要經由醫師專業診斷和聽力師儀器檢測,包括接受純音聽力測試、中耳鼓室圖測試與語音聽力測試等,來評估整體的聽力狀況。聽力閾值介於二十六~四十分貝者,屬於輕度聽損;聽力閾值介於四十一~五十五分貝者,屬於中度聽損;當雙耳(優耳)聽力閾值超過五十五分貝,即達到領聽覺障礙類身心殘障手冊的標準。

聽覺是我們與外界溝通很重要的橋梁,若是聽力出現問題,除了帶來生活中的種種不便,久而久之,也會導致內心猜忌不安、害怕與人接觸、自信心不足,因而產生社交退縮、憂鬱及焦慮等問題。

人到了一定年紀,任何器官都會衰退,包括聽覺系統。根據台大醫院耳鼻喉部耳科主任劉殿楨教授表示,六十五歲以上年長者之中,每三人就有一人可能有聽損狀況;從事聽力師的過程中,我也看到許多老人家為「重聽」所苦,無法與人正常地交談、互動,最後不得不把自己關在家裡,過著獨居老人的生活。由於他們的大腦長時間接收刺激不足,導致認知功能退化,無形之中增加了失智的風險。原本辛苦了大半輩子,應該是好好享受退休生活的時候,卻在人生下半場陷入愁雲慘霧之中,甚至成為家人的負擔,著實令人惋惜。

聽損問題不是老人的專利,隨著環境噪音的增加和科技產品的普及,出現聽損問題的年輕族群也越來越多,像是有些人習慣長時間配戴耳機來聽音樂、使用手機,不管是工作、念書、通勤、睡覺時耳機都不離身,很容易對聽力造成傷害。此外,生活和工作壓力、過度操勞、經常熬夜、飲食失調、用藥不慎也是聽力受損的來源,有位知名歌手就因為工作壓力過大引發「突發性耳聾」,錯過了黃金治療期,左耳聽力僅剩下六成,演藝事業大受影響。聽損年輕化的趨勢可說是一大隱憂,了解正確的聽力知識和照護觀念更是值得每個人重視的課題。

常見的聽損類型

聽力損失類型大致可分為四大類:

1.傳導性聽力損失

主要問題來自於外耳或中耳,例如小耳症、外耳道閉鎖、鼓膜穿孔、中耳炎、膽脂瘤、耳硬化症……這類型聽力損失單純只是傳導聲音受到阻礙,內耳、神經與大腦功能是正常的,透過聽力評估就可診斷出病因,並且藉由助聽器矯正。對於患者來說,只要提供足夠的音量,聆聽與聽辨語音能力幾乎跟正常聽覺敏感度者一樣。

2.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

此類型聽力損失的原因不少,像是噪音傷害、老年性退化、藥物傷害、梅尼爾氏病、前庭導水管擴大症、突發性耳聾、基因異常、不明原因……等,這類型個案因內耳神經功能受損,無法透過藥物或手術方式來改善聽力,唯一的解決方案是藉由配戴助聽輔具來提升聽覺敏感度。此類型的聽力受損包含聽覺敏感度下降、聲音察覺的動態範圍變窄、聲音接收的頻率解析能力下降、與對接收聲音時間的解析能力下降等,尤其在噪音環境下聽取理解聲音會更吃力。

3.混合性聽力損失

同時有上述兩種以上類型的聽力損失,稱為「混合性聽力損失」。受損的部位包含外中耳及內耳神經功能;簡單來說,聽損有傳導問題也有感音神經退化,例如聽力老化合併慢性中耳炎。

4.中樞性聽力損失

指的是大腦功能的退化,而非耳朵構造本身的問題,常見於年紀較長的聽損者。他們大腦的認知、記憶、理解的功能較差,聽得到聲音,但卻無法理解內容。

聽損者常見的狀況包括從後方呼叫沒什麼反應、電視音量開很大卻不自覺、容易聽錯、高頻聽得不好,像是將「七」聽成「一」之類的;因為誤聽而答非所問、反應慢半拍、講話聲音較大聲……輕度聽損是指能夠聽到的最小音量為二十六~四十分貝。這類輕度聽損者,大部分不會意識到自身有聽力問題,因為對他們來說,平常一對一的說話、環境音的察覺都沒問題,難以聽得清楚的是較細小或遠距離的聲音。重度聽損者,大多優先考慮使用助聽器來刺激殘餘聽力。

耳朵的日常保健

我們都知道,為了保護視力,不可以長時間盯著手機或電腦螢幕觀看、或在光線不充足的環境下閱讀,但對於保護自己的聽力,卻常常缺乏危機意識。

守護耳朵要從日常生活做起,提供以下幾點建議:

1.不要掏耳朵

不少人有用手指或棉花棒掏耳朵的習慣,但我們的耳朵內部是很脆弱的,胡亂掏耳朵可能會使外耳受傷,使用耳扒不當甚至會傷到聽小骨、鼓膜,進而影響聽力。平常洗完頭,耳朵若有些許進水,只要稍微側著頭,或是用吹風機的冷風輕輕吹一會兒就好,但請保持適當距離。

2.選擇對耳朵有益的食物

可攝取一些富含鐵、鋅、鈣的食物,有益末梢血管擴張、改善內耳血液供應,預防聽力衰退。

3.避免長時間接觸高分貝噪音

我們耳內的毛細胞相當敏感,若長時間暴露在高分貝噪音下,毛細胞便會受損,影響聽力的清晰度與敏感度。

4.使用耳機音量勿超過80%

隨著穿戴耳機的普及,許多人也開始習慣長時間使用耳機聆聽音樂,往往因為耳機音量過大而造成聽力的受損。一般來說,耳機音量建議勿超過輸出設定的80%,以避免長時間聆聽而造成聽力受損。

5.保持情緒與精神穩定

當我們的情緒起伏時,腎上腺素分泌會增加,可能導致內耳小動脈血管發生痙攣;當內耳供氧不足,就有機會發生突發性耳聾。

6.耳朵保健按摩

中國傳統醫學認為耳朵上分布著對應人體各器官的穴位,透過經常性搓揉耳殼各部位與耳朵前凹窩,刺激各穴位與經絡,對於活絡氣血與耳朵周圍血液循環有不錯的效益。

7.作息正常且規律

我們的耳朵時時刻刻都在接收著周遭的各種聲音刺激,適時的休息,過正常且規律的生活對於耳朵保健可說相當重要。過度的聲音刺激與熬夜往往會造成身體機能耗損,大腦無法得到充分休息,長時間下來,對於聽覺系統也會造成不可逆的損傷。

8.定期做聽力評估與追蹤

聽覺器官與身體的其他器官一樣,會隨著長時間使用而造成退化,定期做聽力評估追蹤可以早期發現聽力損失的情形。一旦發現聽力閾值開始退化,助聽輔具的及早介入是必要的,除了可以改善聽覺品質外,也可以減緩因為缺乏聽覺刺激而產生的大腦退化。

小心聽力殺手找上你!最好的保健不是靠藥物,專業聽力師教你打造優質「聽」生活

本文摘自《聽力保健室:專業聽力師教你打造優質「聽」生活!
【本文由平安文化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近日坊間流傳有助於控制血脂與三高的「南極磷蝦油」超夯,加上保育團體不斷呼籲「別跟企鵝搶食物」,促使「磷蝦油」一詞在網路聲量急遽上升;其實,早在1975年,台灣就打造海功號試驗船前往南極,當時有些專家認為,海功號設備不足以應付南極惡劣環境,沒想到海功號不僅成功遠赴南極,...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時常聽到青少年,因騎車摔倒肩膀導致脫臼,復位後只要做出過肩動作,肩膀就會疼痛,甚至再次脫臼,不僅肩膀很不舒服,就連活動也受限了,因此會依經驗法則將肩膀自行復位,究竟面對肩關節習慣性脫臼,能自行「喬」回去就好嗎?肩關節最易脫臼 先天、後天都是主要因素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我有很多病人都是關節痠痛跑去看骨科,照X光發現骨頭有問題跟腫瘤,知道是肺癌後,才來到我這邊。」彰化基督教醫院肺癌暨胸腔檢查治療中心主任醫師何明霖說,肺癌病人通常都要等到腫瘤長到四公分以上,才會出現咳嗽、咳血跟胸痛等症狀,大概有三分之一的病人,反倒是因為癌細胞轉移到骨...

閱讀詳情 »

女性月經「大姨媽」來時,往往因為失血較多,顯得疲倦、臉色泛白,正是靠食物補血的好時機,其中口袋名單之一即是有「天然維生素丸」美譽的紅棗。但是,紅棗真的人人適合吃嗎?其中對於患有子宮肌瘤的人來說,是否適合吃紅棗?又有哪一些食物是大忌?來聽女中醫師怎麼說。 30歲到50歲的婦女好發子宮肌瘤 子宮肌瘤就是...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