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小朋友尿床很正常? 醫揭若有這3狀況家長應當心

▲(照/亞太兒童泌尿醫學會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小朋友尿床很正常?家長有些觀念應該要被扭轉。亞太兒童泌尿醫學會理事長楊緒棣表示,若超過6歲的孩子仍持續每月2次在夜間尿床,症狀連續3個月以上,其實應該盡早至兒童泌尿科或兒童腎臟科就診,積極接受完整治療,尿床治癒率可達9成,避免尿床影響孩童社交、心理狀態,甚至是學習效果。

尿床長大就會好了?尿床要不要治療?是許多父母心中的疑問,亞太兒童泌尿醫學會今(28)日便藉由2019年「世界尿床日」,呼籲所有家長應重視6至7歲兒童尿床的問題。

尿床又稱為夜間遺尿症,即在睡眠期間膀胱發生無意識排尿。楊緒棣說,依據國際及台灣流行病學資料顯示,約有5至10%的學齡兒童受此疾病影響,其中小男生尿床的比例較高,大約是小女生的1.5倍到2倍;若不分性別,則每100位5歲的兒童中就有15至20人有尿床現象。

楊緒棣提醒,一旦小朋友發生持續性尿床時,家長應先觀察孩子在白天與夜間睡眠時的排尿狀況,就醫前應完成「排尿日誌(小便日記)」,紀錄包括喝水時間、排尿的時間與排尿量等資訊,幫助醫師初步評估孩子尿床的可能原因。

尿床的陰影常造成孩童心理的創傷與自卑,臨床就有一名小二男童尿濕了8件褲子而被母親責備,從此每晚睡覺時總怕尿床而睡不好,每每起床後若發現自己尿床,便主動偷偷去洗澡、把尿濕的褲子藏起來,甚至遇到學校暑假舉行3天2夜夏令營,也因為擔心尿床症狀被同學發現,連通知單都不敢帶回家。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泌尿科主任王大民也曾收治一名12歲的小六學童,每周仍尿床3至4次,且狀況已經超過半年以上,導致孩子變得自信心不足,心靈受到創傷,提不起勇氣繳交參加畢旅通知單,就是害怕外宿夜尿會被同學取笑。

楊緒棣說,臨床上認為造成夜間尿床的主因有3類:「夜間多尿症」睡眠時大腦中的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使得夜間尿液產生量過多;「膀胱過度活動」膀胱過度敏感或異常收縮,導致尿急、頻尿、夜尿或急迫性尿失禁;「大腦覺醒中樞異常」一般人夜晚膀胱漲尿時,會刺激大腦讓人產生尿意而排尿,若大腦感覺不到尿意,脊髓的反射中樞會自行決定排尿,形成尿床。

而依據國內小兒夜間遺尿症專家建議的治療流程,只要透過完整治療,尿床治癒率可達9成,像是「夜間多尿症」,即會先以行為治療,導正不恰當的喝水習慣及培養規律性解尿習慣,並規範於睡前2小時少喝水,若行為治療未見改善,則可進一步考慮採用鬧鈴治療或藥物治療。

照片來源:亞太兒童泌尿醫學會提供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為了隨時隨地聽音樂,許多人選擇配戴耳機。美國研究發現,有六分之一的青少年喪失高頻聽力,但因為日常生活多半使用中頻聽力,直到耳鳴,耳悶,求診時才發現聽力受損,再也無法復原。   2015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更嚇人的數字,全球10億青少年中,有5成使用耳機播放音量超標,4成...

閱讀詳情 »

不少病人的吃藥觀念其實不正確,只要一有效果,就認為自己已經有了抵抗力,於是立即停藥,認為自己可自行痊癒。這是一個緣木求魚的錯誤觀念,雖然短期內可能看不到問題的嚴重性,長期下來必定會對身體帶來危害與負擔。 咳嗽疾病本身皆有致病原因與感染病原體,身體原本就是一個微細小宇宙,可以在忍受許多健康問題與感染...

閱讀詳情 »

最近天氣多變,氣溫也逐漸下降,許多人也開始會吃一些補品幫助暖身。到底該吃什麼、又該如何吃呢?中西醫師陳至奐醫師表示,依照中醫理論,冬季養生重點在「補腎」,建議可吃些溫補食材,適量補充熱量,幫助抵擋寒冷的氣溫。  依照中醫理論,冬季是養腎的時節,腎氣充足就能抵禦寒冷,改善畏寒、手腳冰冷、筋骨痠痛的症狀...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