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少年得「痔」肛門反覆裂傷 釀成肛門狹窄無法正常排便

少年得「痔」肛門反覆裂傷 釀成肛門狹窄無法正常排便

【NOW健康 陳如頤/新北報導】俗話說「十男九痔」,痔瘡為許多民眾的難以言語的困擾,醫師提醒,如有痔瘡或是排便障礙等問題,務必積極就醫,以免肛門狹窄,必須依賴瀉藥或浣腸劑才能正常排便。


73歲柯先生可說是「少年得痔」,年輕時痔瘡嚴重,常排便流血,為此,接受過多次手術,但始終沒有好轉,步入中年後,排便有如惡夢,腹部一用力,肛門就流血,反覆裂傷、疼痛。


近幾年,症狀惡化,必須服用瀉藥,才能排便,且劑量越吃越重,1天要服用4到6顆。年初至台北慈濟醫院大腸直腸外科就醫,檢查確診為肛門狹窄,細到連1根小指頭都進不去。


台北慈濟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蕭光宏表示,「肛門狹窄」是指肛門口徑變小,以致糞便難以通過肛門,排便時引發疼痛。造成肛門狹窄的原因有2種:


1.手術造成的肛門狹窄:手術切除過多肛門組織,導致肛門皮膚不足,進而伴隨張力過大、過緊,發生率約1.5至3.8%。


2.慢性肛裂:不少痔瘡或便秘患者解便困難,以致肛門反覆撕裂傷,使肛門口纖維化,括約肌失去彈性。


在治療上,慢性肛裂所造成肛門狹窄,只需切開肛門括約肌,讓組織放鬆。如為術後造成的肛門狹窄,則因為皮膚不夠,處理難度較高,放鬆括約肌,也無濟於事,一般建議施以「皮瓣手術」。


進行手術時,放鬆肛門內括約肌,再從肛門外臀部的皮膚設計1個皮瓣,拉到肛門內縫合,補足肛門內側皮膚的不足。蕭光宏強調,每個患者肛門口的寬度不一,必須量身打造適合的皮瓣組織。


以柯先生為例,因之前接受過多次肛門手術,以致出口狹窄,蕭光宏指出,以改良式的菱形皮瓣縫補,延長菱形一角分散張力,術後3天,患者即可正常排便,遠離瀉藥。


蕭光宏提醒,民眾如有痔瘡、便祕問題,務必積極就醫,並透過高纖飲食,補充水分,多多運動來改善排便問題。如果症狀嚴重,常有排便出血,就需至大腸直腸外科接受進一步檢查。


更多NOW健康報導
▸求子4年終有果!試管療程成功與否 醫曝:必備3大關鍵
▸中度肥胖應積極減重嗎? 醫曝:合併這些問題就有必要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一名七十多歲女患者,年輕時忙於工作、三餐不正常,老年除了三高之外,也罹患嚴重的頸動脈狹窄。應開始享福的她,在某次例行健康檢查發現腦部長了兩顆動脈瘤。由於患者年事已高、且固定服用抗凝血劑治療頸動脈狹窄,若要進行手術,風險實在太大。在醫師的建議下,患者接受血管內介入治療-血...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楊芷晴/台北報導】時序入秋,早晚溫差變化大,加上室內吹著冷氣空調,尤其女性容易出現手腳冰冷的現象,或者有些人久坐不動,突然站起時還伴隨一時的腳麻;上述症狀,很可能是身體末梢血液循環不好造成。然而,末梢血液循環障礙不僅會導致手腳容易冰冷、痠麻,甚至恐是引發嚴重病症的「健康恐怖殺手」,別輕...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肌肉骨骼關節疾病出現新的治療選擇,目前已能藉由體外震波能促進組織再生與緩解疼痛。新竹臺大分院復健部林孟廷醫師指出,體外震波屬於高能量機械波,過去用於治療腎臟結石及輸尿管結石,但近年來則被運用於肌肉骨骼的慢性疼痛與退化疾病,主要是藉由刺激受傷組織產生血管新生、促進血液循環...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楊艾庭報導】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近年以科技結合醫療,進行「智慧醫療」的轉型革命。新冠肺炎、少子化及高齡社會衝擊,引出病患照護、醫護量能的大量需求,北醫近年積極轉型Smart Hospital(智慧醫院),卻掀起話題,「科技將取代人類?醫院人力漸漸縮編?」院長邱仲峯強調:「不是人被...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