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帕金森病友別擔心斷電、異動症 緩釋型藥物納健保給付

帕金森病友別擔心斷電 異動症 緩釋型藥物納健保給付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62歲Andy為帕金森病患者,原本從事電腦軟體工作,52歲那年因疲倦、無力、走路緩慢,甚至幫顧客維修電腦時,轉不動螺絲起子,就醫確診為帕金森病。他回想40多歲時,就飽受便秘之苦,且有睡眠障礙及嗅覺異常,至海港遊玩,居然聞不到「海味」。


台灣人口高齡化 帕金森氏症罹患人數持續升高


被喻為台灣「帕金森之父」的陸清松教授表示,帕金森氏症為常見神經退化性疾病,台灣人口高齡化,帕金森氏症罹患人數持續升高,健保統計,2011年約4萬餘名病友,到2021年病友已有7萬多人。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篤學指出,帕金森氏症主要因為腦內稱作「黑質」的部位退化,未能產生足夠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逐漸影響身體活動。而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列出帕金森氏症10大症狀,供民眾自我檢測:


1.手在休息放鬆時出現顫抖。
2.走路時手不會擺動。
3.站立時身體向前彎曲。
4.走路時一隻腳拖在後面。
5.步伐小常跌倒。
6.覺得懶洋洋做事沒動力。
7.頸部後方或肩膀常疼痛。
8.刻意避開和聊不來的人相處。
9.音調變小或沙啞。
10.寫字變慢字體變小。


葉篤學表示,如果10項中了3項,就應該提高警覺。此外,嗅覺異常、睡眠障礙、疲倦、憂鬱、姿勢性低血壓、嚴重便祕等非動作症狀,也可能是帕金森氏症前兆。


血中藥物濃度起伏 是造成病患惡化最大原因


陸清松針對眾多帕金森氏症病友與家屬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病人最困擾症狀的前4名為「動作緩慢」、「平衡或不穩」以及「彎腰駝背或身體傾斜」、「便祕」。


隨著用藥時間變長,帕金森氏症病友經常因血中左多巴藥效持續性以及藥物波動併發的「OFF斷電」現象和「異動症」所困擾,陸清松說,藥物在血中濃度的起伏,是造成病患惡化最大的原因。


病友Andy表示,ON代表有藥效、具有行動力,OFF則是突然失去藥效,全身痠軟無力,寸步難行,有如木頭人,也像是「開車突然沒油」,只能停在馬路上。


至於「異動症」,則是藥效推動力量太大,超過身體所能控制,導致身體容易不由自主地亂動,旁人看起來,舉止相當怪異。


陸清松指出,近年帕金森氏症醫藥進步,目前健保給付緩釋型藥物,可以改善病友因藥效波動與減退而產生的「斷電(OFF)」現象和「異動症」,幫助控制疾病,回歸社會、回到工作崗位,提高生活品質。


更多NOW健康報導
▸類風濕性關節炎反覆發作難控制? 善用健保藥治療達標
▸2字頭青年比你想像焦慮! 全球「青年危機」正進行中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日本腦炎疫情持續增溫,衛福部疾管署今(14)日公布,1999年日本腦炎列法定傳染病以來,通報史上最小的感染日本腦炎重症患者,是彰化縣3個月男嬰,6月30日通報確診,目前仍在醫院治療,未來有30%至50%的發展遲緩風險。疾管署提醒,嬰幼兒未打疫苗前,外出最好做好防蚊措施...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哪種疾病已經成為健保最沉重的負擔?答案是慢性腎臟疾病。健康保險署公布2019年最新國人醫療費用排行報告,慢性腎臟病位居第1,108年的治療費用高達533億元。至於個人平均治療費用,則以呼吸衰竭居冠,每名患者1年約花費30.2萬元。 國人醫療費用前10大排行以慢性腎臟疾...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45歲黃小姐左手手掌搔癢起水泡已三年,經皮膚科診斷為汗皰疹,尤其在天氣變熱時發作,使用類固醇狀況反覆,癢到嚴重時還需服用安眠藥才能入睡,因此前往中醫科就診,予以科學中藥,並搭配一天一包中藥即飲包,服藥後第一周安然入眠不用安眠藥,於一個月後搔癢感已無。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食藥署統計發現,仙人掌桿菌與金黃色葡萄球菌,正好是台灣食物中毒發生原因的第1位與第2位,就在台灣高溫不斷接近40度當下,正好讓2種細菌快速繁殖,產出大量人體排斥的細菌毒素。因此食物在夏日冰箱外存放,除了一定不可以超過1個小時外,也要有良好防塵防蟲措施,才能將食物中毒風...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