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耳朵長皮蛇」恐顏面神經麻痺!凶狠程度不可小覷

「耳朵長皮蛇」恐顏面神經麻痺!凶狠程度不可小覷

水痘──帶狀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在第一次感染時,稱為「水痘」,耳鼻喉專科陳安婕醫師 表示,感染之後,就算後來身上的水泡好了,這隻病毒並不會從人體消失,它會持續潛伏在背根神經節或腦感覺神經節中,隨著年紀增長或抵抗力下降時,會再度活化出來作亂而引發帶狀疱疹(編:這也就是為什麼醫師們都會很強調,應該要打兩劑的水痘疫苗來減少水痘的感染,只有打一劑,抗體的防禦力還是較低,自費打第二劑抗體濃度會較高,四歲以上就可以自費施打第二劑水痘疫苗)。

傳說中,皮蛇長滿一圈就會死亡?

帶狀疱疹的特徵是沿著單側皮節分布的疼痛水泡性皮疹,較常出現在身體軀幹,只會單側呈現,所以以前有個鄉野傳聞,如果帶狀皰疹繞身體一圈,就會容易死亡,這真的是很罕見的,因為帶狀皰疹的發作幾乎都是單側的。長在身體上面的帶狀皰疹,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皮蛇,皮膚上很像長了一條紅色的蛇,而且痛不欲身,像是被蛇咬掉一樣。但您知道帶狀疱疹也可能長在耳朵上嗎?而且它的後遺症還挺嚇人的。

皮蛇長在臉上很嚴重 引發雷氏症候群

長在耳朵周圍的帶狀皰疹是很兇狠的,有機會造成嚴重的後遺症。一開始通常單以耳朵疼痛表現,此時沒有水泡狀的皮膚表現喔!但3-5天後會開始在耳殼或耳道內出現水泡,甚至併發同側面神經麻痺,這就是典型的「雷氏症候群」(Ramsay Hunt syndrome);另外,亦可能伴隨的症狀為耳鳴、聽力下降、頭暈等等。因此當有急性耳朵疼痛發生時,請務必諮詢耳鼻喉科醫師,並密切觀察耳朵周圍是否有水泡的產生。

怎麼治療 耳周圍帶狀疱疹呢?

治療方式為「口服抗病毒藥物」,若是合併面神經麻痺,可以同時使用口服類固醇治療,但神經修復的時間較久,通常需要數個月,且恢復的程度不一,未來是很可能會留下輕微程度的面神經麻痺。

「預防勝於治療」,除了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身體的抵抗力之外,接種帶狀疱疹疫苗也是一個新時代的武器(小朋友部分則是建議好好施打兩劑的水痘疫苗喔。成人部分如果沒有得過水痘,年紀還很輕,也還是建議可以施打兩劑的水痘疫苗喔,中間間隔一個月)。

帶狀疱疹疫苗是一種活性減毒度苗,基本上主要成份和兒童施打的水痘疫苗相同,但其強度較水痘疫苗高出14倍以上,五十歲以上的民眾建議施打帶狀疱疹疫苗以預防嚴重併發症,之前曾經得過帶狀疱疹的民眾依然可以接種疫苗,再次喚醒體內的抗體。

陳醫師知道大家很在意疫苗副作用,此疫苗副作用不明顯,常見的副作用是為短時間的接種部位疼痛腫脹或頭痛。而五十歲以下的成年人如果曾經得過水痘,併發重症的機率較低,還是可以考慮接種帶狀疱疹疫苗來提升保護力;若成人從未得過水痘而且未接種過水痘疫苗,則建議您優先接種兩劑水痘疫苗(需間隔四週以上)。

文章來源:帶狀疱疹長在耳朵附近竟然會造成這麼嚴重的後遺症!雷氏症侯群

【延伸閱讀】

「這病」打過疫苗也會突破性感染! 嚴重恐危及性命

走路暈眩、聽力差 竟是耳朵長皮蛇?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339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楊艾庭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27日表示,國內COVID-19疫情進入社區流行階段,本土疫情將持續升溫,為兼顧防疫、經濟及社會運作,維持國內防疫量能與有效控管風險,經綜合評估疫情情勢,宣布即日(4月27日)起取消實聯制,現行戴口罩等防疫措施仍維持至今(2022)年5月31日,相關...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攝護腺癌高居男性國人10大死因第六名,雖然相較前三名癌症早期存活率較高,但仍有三成患者在確診時已經轉移。臺大醫院泌尿部主任闕士傑表示,過往只能使用荷爾蒙治療,也被稱為去勢療法,但仍有部分患者使用去勢療法是無效的,只能不停更換藥物、緩和症狀。所幸在精準醫療的發展下,找出這...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由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發起,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聯合主辦,首次以營養觀點設計的六大類「食物明星賽」網路票選活動,吸引全台超過17萬人次投票。民眾依個人喜好投給最愛吃與最少吃(挑食)食物,今票選結果出爐,由高麗菜、白米飯、香蕉、鮮乳、豆腐、核桃奪下六...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國外媒體報導一名學生在吃了隔夜加熱的雞肉麵後,出現發燒、腹痛症狀,被緊急送醫後,身上卻出現紫色瘀斑,甚至進展成敗血性休克,最後只能以雙腳截肢保住性命。這則新聞曾引發喧然大波,一時間讓民眾對隔夜菜的食安議題擔憂不已。 不過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認為,此個案症狀及病程...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