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常見婦科疾病有哪些? 婦科醫師1張圖說明白

常見婦科疾病有哪些? 婦科醫師1張圖說明白

【NOW健康 楊芷晴/台北報導】1名婚後努力做人的32歲女性,從月經來出現經痛,慢慢轉變為經期前腹痛,到經期結束仍會腹痛,1個月中近半個月都處於腹痛狀態,且經期出血量逐漸增多,白天從夜用型衛生棉甚至用到成人紙尿褲。流產2次後3年內均未受孕,就醫檢查後發現整個子宮都瀰漫肌腺症,超音波影像顯示有肌瘤、巧克力囊腫,內診則發現子宮後壁和骨盆腔底有沾黏現象,以致性交出現疼痛,醫師評估決定採取傳統開腹方式清除肌瘤、巧克力囊腫、肌腺症(子宮減積手術),所幸,術後10個月順利懷孕,今年剖腹產下1名可愛男寶寶。

 

婦產科醫師郭安妮表示,前述病患除了子宮肌腺症問題,肌肉層有3公分肌瘤,肌肉層往外也長出5公分肌瘤,子宮內膜有2公分的小肌瘤;左邊卵巢也長出5公分的巧克力囊腫,同時合併有巧克力囊腫、肌腺症和肌瘤,唯有手術才能有效改善症狀,增加受孕機率。

 

不少病患看診時,常被子宮內膜異位、子宮肌腺症、子宮肌瘤、巧克力囊腫等常見婦科疾病名詞搞得霧煞煞。郭安妮解釋,子宮內膜是指每次月經來潮所剝落下來的組織,當這些組織往外跑伴隨月經周期不斷生長,即稱為「子宮內膜異位症」。生長在子宮肌肉層稱為「子宮肌腺症」,跑到卵巢則稱為「巧克力囊腫」,少數病例甚至會跑到膀胱、直腸或肺臟等部位,進而出現血尿、咳血症狀,但多數仍以經痛為表現。此外,若著床於骨盆腔底,易與子宮後壁產生沾黏現象,則會發生性行為疼痛的情況。

 

郭安妮指出,「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成因與遺傳基因有關,媽媽、姊妹有家族病史,本身罹患機率高達7倍。臨床上也發現,罹患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患者,當子宮內膜細胞跑出子宮腔外,體內的免疫細胞無法分辨將其消滅,任由子宮內膜細胞在不對的部位生長,屬於子宮內膜異位症的高好發族群。

 

若病灶不大、症狀輕微,口服藥物和針劑治療是改善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優先選項,口服藥物成分為雄性素荷爾蒙,會降低卵巢製造女性荷爾蒙,常見副作用為長痘痘,出現水牛肩、聲音會沙啞;注射「柳普林」針劑,可直接從腦下垂體抑制性腺刺激素分泌,造成假停經及更年期的熱潮紅現象,但不論口服藥物或針劑治療,副作用於停用後皆會恢復正常。倘若子宮內膜異位的病灶逾5公分,引發的疼痛症狀、血崩嚴重或長期不孕時,則建議手術治療。

 

子宮內膜異位症是1種慢性疾病,手術切除病灶後5年復發率高,因此術後必須搭配口服藥和針劑擇1持續治療半年來抑制復發。尤其子宮肌腺症會像沙子般長滿子宮,無法徹底清除乾淨,僅能執行子宮減積手術降低出血量和減緩經痛,並應持續追蹤,對於想受孕者,術後治療完畢為適當的受孕期,還能抑制子宮內膜異位細胞生長。

 

郭安妮提醒,術後或有子宮內膜異位體質者應避免服用胎盤素、蜂王乳等女性荷爾蒙,也忌喝四物、中將湯,再加上適當舒壓、運動,有助降低復發。此外,女性每個月正常經血量約35cc,若白天日用型衛生棉2小時就溢滿、甚至用到夜用型,或出現豬血糕般大塊血塊時,應尋求專科醫師檢查、及早治療。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夏天露出手臂、小腿對一般人來說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對患有乾癬的患者卻是奢侈。一名被皮膚科診斷出有全身性乾癬的七十歲老翁,必須天天塗抹類固醇之外,還得接受一周三次的照光治療,乾癬問題讓老翁在炎炎夏日也不敢穿短袖出門,為疾病所苦,後來求診中醫,六個月後已有明顯改善,也不需使用...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臺灣將步入高齡社會,立法院已經在今年5月15日三讀通過「長期照顧服務法」,另一項「長期照顧保險法」業已進入一讀,我國長期照顧的歷史新頁,即將展開,但是,臺灣準備好了嗎? 國人對長期照顧的需求逐年攀升,衛福部指出,長照資源和服務模式的發展,是最近兩年重大的議題,包括照顧服...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肝癌死亡率近10年來一直位居台灣癌症十大死因前二位,根據國民健康署最新101年癌登資料顯示,肝癌發生率佔國人癌症發生人數第三,有鑒於許多B肝帶原者從未就醫追蹤治療,為鼓勵帶原者儘速就醫,並改善台灣嚴重的肝病情況,台灣肝病醫療策進會提供民眾檢測病毒量機會,遠離肝癌! 7月28日至...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實習記者陳俐臻報導)許多父母放假都想帶著孩子去戶外走走,但千萬別以為坐汽車就安全,有許多家長因未使用或不正確使用兒童汽車安全座椅,造成不幸發生車禍時,孩童撞上擋風玻璃重傷或當場死亡,家長如果能根據孩子年齡和體型大小選擇合適的兒童汽座,孩童就能多一道防護措施,減少風險。 臺灣兒科醫學會資...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