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幫助肺癌患者恢復正常生活 中醫5大策略,使用時機大不同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顯示,肺癌自2010年起成為台灣10大癌症死因的第1名,其中有不少人是因為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出現掉髮、頭暈疲倦、皮疹等副作用,生活品質一落千丈,連帶拖垮信心,向癌細胞舉白旗投降。難道,這就是肺癌患者的宿命嗎?當然不是!

幫助肺癌患者恢復正常生活 中醫5大策略,使用時機大不同

李艾玲中醫師表示,癌友若在療程中適當搭配中醫治療,可減輕相關副作用,也能增進治療效果。(圖片提供/中國附醫)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部醫師李艾玲表示,肺癌分為小細胞肺癌及非小細胞肺癌兩大類,治療有手術、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標靶治療等。各類治療的副作用不盡相同,若在療程中適當搭配中醫治療,可減輕相關副作用,協助病人在治療過程中有較好的生活品質,增進肺癌的治療效果。

中醫如何輔助合併治療肺癌呢?以下針對常見的5大介入時機與調理策略做進一步的說明:

1.手術前後/以扶正為主:利用黃耆、黨參、白朮等益氣健脾中藥,加快術後修復速度。

2.化學治療/以調理氣機為主:化療後產生的噁心嘔吐、味覺改變、食慾減退、頭暈疲倦、便祕腹脹、血球低下等不適,可使用陳皮、蘇葉、枳殼、柴胡等藥物調理氣機,搭配黃耆、當歸益氣補血,可改善腸胃諸多不適,增強消化吸收功能,提高免疫力。

3.放射線治療/以清熱解毒為主:利用銀花、連翹、半枝蓮等清熱解毒藥物,可預防及改善放療產生局部熱毒所導致的皮膚炎、食道炎、肺炎等副作用。

4.標靶治療/以清熱祛濕為主:透過肺癌的基因檢測,標靶治療對於特定基因突變型的肺腺癌效果相當好。然而,標靶治療常有甲溝炎、類似痤瘡的皮疹或皮膚膿皰、口腔潰瘍、腹瀉等副作用,常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臨床可選用赤芍、丹皮、生地等養陰清熱藥物,搭配茯苓、白朮等健脾袪濕藥物,頗有療效。

5.療程結束後/以調整體質為主:在後續追蹤期,患者常有痰多、咳嗽、易喘、呼吸不暢等肺氣虛夾痰瘀的體質,配合生脈散、苓薑味辛湯、血府逐瘀湯等方劑補氣化痰、活血化瘀,可改善體質,降低復發率。

李艾玲中醫師表示,除了在一般門診接受治療外,目前健保針對住院接受手術、放化療的癌症患者也有給付住院期間的中醫治療,讓病人可以按需求做選擇,是一大福音。但除了中西醫合併治療外,肺癌患者別忘了還要加上規律持續的運動、適當的飲食及樂觀的態度,才能達到較佳的治療效果,避免癌症復發喔!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80/6139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上華人健康網www.top1health.com 看更多健康資訊

【延伸閱讀】

相關推薦

【NOW健康 編譯組/外電報導】最近有項新的研究表示,有充足睡眠的人,可以保護自己免受心臟衰竭的威脅。研究人員發現,在40萬名成年人中,擁有良好睡眠習慣的人,在10年內發生心臟衰竭的可能性降低了42%,這個研究刊登在《循環雜誌》(Circulation)。 所謂良好睡眠習慣包括:每晚睡足7到8個小時...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11月是世界早產兒關懷月,居住在堪稱「醫療偏鄉」的台東、現年2歲半活潑可愛的宣汝,很難想像一出生就經歷一場生死交關戰役!因胎兒窘迫,緊急於30週提前剖腹,出生時體重如同大杯手搖飲,730公克的小小身軀幸得專業醫療團隊與北區支援醫師的細心照顧下,強韌生命力戰勝一切艱難。東...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一位55歲的男子第一次接受大腸鏡檢查,當腸鏡進入約二十公分的長度就受不了喊停,醫師也依檢查現狀告訴他未發現異常,不過也提醒他這樣長度的腸鏡只看到約三分之一的大腸情況,還有三分之二的腸段沒有檢查到,不能保證他的腸道完全沒有異狀。傳統大腸鏡檢查 不適感影響檢查意願澄清醫院麻...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鴉片類藥物如嗎啡,是臨床上最常用於強效止痛的止痛藥,但卻常引發各種嚴重的副作用,長期使用還可能有成癮性的問題。對此,國家衛生研究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翁紹華副研究員與葉修華副研究員團隊,開發出一系列更快及更強效止痛效果的化合物,同時兼具較少心肺功能抑制、腸胃功能抑制及依賴性...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