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年輕人也可能失智! 醫:確診不易「情緒轉變」是徵兆

年輕人也可能失智! 醫:確診不易「情緒轉變」是徵兆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失智症並非老年人的專利,年輕人也可能失智!一名罹患失智症9年半的張太太,是中華電信高層主管,先生說老婆原本個性非常聰明,有天突然讀不懂文件,常常重複問相同問題、忘記重要會議時間,性格大幅改變。直到前往臺大醫院就診,才在57歲確診為阿茲海默症。好在找到適合年輕型失智者的課程,整體狀況才比較平穩。
中壯年罹患失智症衝擊大  確診通常花費3-4年
台灣失智症協會陳達夫理事,同時也是臺大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表示,年輕型失智者指的是65歲以下確診失智症者,全台推估約萬人。病因較為複雜,但仍以阿茲海默症居多。約有三分之一年輕型失智者,早期徵兆並非是記憶障礙,且症狀多變,因此,家人往往一開始沒發現,延遲確診時間,最後花費3-4年才確診失智症,造成家屬十分煎熬。
陳達夫醫師指出,年輕型失智者罹病正值中壯年,常是家中主要支柱,對整個家庭的經濟、工作帶來極大衝擊。如果發現中壯年人在記憶、定向感、語言、情緒、判斷力、個性上與過去有明顯改變,請留意可能是失智症的早期徵兆,請及早就醫治療,並可尋求相關協助。

6成諮詢專線超過15分  年輕型失智更困擾

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說明,根據失智症關懷專線統計,近年來,諮詢年輕型失智症問題的來電越來越多。108年1月至10月間,共483通來電諮詢年輕型失智症問題,近6成諮詢時間超過15分鐘。由此可見,年輕型失智症家庭的需求更複雜、困擾也更多。
湯麗玉說明,來電諮詢常見的問題,包含失智者易怒、不安、重複行為時該怎麼處理;如何與失智者溝通、有什麼服務對年輕型失智者有幫助、找不到專屬年輕型失智者的服務,怎麼辦?還有工作問題、經濟問題等。顯示年輕型失智者照顧不易,比老年型帶來更多困擾。

【延伸閱讀】

年後應急變美術 醫師這兩招讓你容光煥發,減去多餘脂肪

小心腰圍越來越粗!心臟病、腦中風跟著來報到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495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睡眠不佳危害大!美國世界睡眠協會稱,睡眠不足正威脅著世界上多達45%的人口的健康。根據美國《睡眠研究雜誌》一項研究發現睡眠不佳與癡呆症和早逝有關聯。好的睡眠超重要 睡眠不佳傷身  根據美國《睡眠研究雜誌》,分析了健康和老化趨勢研究數據,該研究每年對6,376名受試...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疫情期間乾癬如何控制?義大醫院皮膚科主任劉懿珊表示,透過藥膏、照光、生物製劑等正規治療,配合健康生活型態,保持正常生活機率很高。國泰綜合醫院皮膚科乾癬特別門診主治醫師廖澤源則呼籲,疫情期間若不控制乾癬,皮膚及新陳代謝症候群等共病都可能惡化,增加冠狀動脈心臟病、腦中風的死...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台灣進入三級警戒至今已近2個月,大人小孩在家除了睡覺,其他時間幾乎都在接觸3C產品!眼科診所院長林岫儀表示,這段時間學童近視度數大幅增加,成人乾眼症數量也急速上昇,許多民眾都有眼部發炎、感染的現象,卻因疫情不敢就醫而延誤治療,使得角膜潰瘍,出現另類的防疫眼疾。林岫儀醫師...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COVID-19已在國外肆虐一年多,許多統計也發現,有三至四成的患者即使在痊癒之後,也會產生嚴重程度不一的後遺症。《自然》期刊(Nature)指出,如呼吸困難、肺纖維化、肺功能衰退等後遺症,發生機率就與重症程度有關,但腦部、心臟、腎臟、血液、內分泌系統等,就不一定和疾病...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