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康復不算結束!10個人就有1例「Long COVID」 5種人難逃新冠病毒後遺症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全球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數已逼近3億人,即便台灣疫情較輕微,迄今也累計超過1.6萬名病例,並造成8百多人死亡。一旦感染新冠肺炎之後,影響可能比你想像中的久!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張書綸指出,根據世衛組織統計,約有8到8成5患者為輕症,多數在3至4周後能完全康復,但是仍有部分患者在4周之後,持續有「Long COVID」身體不適的現象。

什麼是「Long COVID」?最初來自一位義大利新冠肺炎患者在自己推特上創造的主題標籤,用來描述自己染病復原後持續的症狀,而透過社群軟體而廣為人知,且隨著世界各地有越來越多類似的病例報告發布,國外的醫學專家也正式將感染病毒四周後仍然持續有症狀的現象,命名為Long COVID。

張書綸表示,目前Long COVID尚無正式的中文翻譯,可以理解為新冠病毒後遺症。過去醫界已經知道有少數病毒感染患者會留有長期倦怠的後遺症,只是從來沒有像新冠肺炎如此大規模的病毒疫情,預期將有大量的長期症狀患者,勢必對醫療體系造成衝擊。

國外調查報告發現,染疫後留有持續性症狀的比例至少有10分之1以上,張書綸說,在某些針對住院患者的統計,甚至高達8成,最好發於40歲以上的成人,兒童患者很少見,症狀可謂五花八門,涵蓋身體各器官系統,最常見的長期症狀為倦怠、頭痛、咳嗽、呼吸喘、認知功能惡化(記憶衰退、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礙以及持續性的嗅味覺異常。但新冠病毒後遺症的致病機轉尚不清楚,變種病毒株與長期症狀的關係也有待釐清。

張書綸提醒,初步資料分析發現,新冠病毒後遺症的高風險族群包括高齡長者、介於5、60歲的中年婦女、重症患者、慢性病族群和染病初期出現多重(5個以上)症狀的患者。目前新冠病毒後遺症的治療仍然以支持性療法和復健為主,在染病四周後若有持續性的症狀,應就醫進一步檢查,了解身體不適的原因、並評估是否有其他症狀類似的可治療疾病。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不只葡萄柚! 吃藥同樣不能配這些過年常吃的「菜」

比小黃卡好用!不怕丟免掃碼 健保快易通一鍵即秀疫苗通行「紅綠燈」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近年屢傳名人因為主動脈剝離驟逝,這種無聲殺手尤其在氣溫驟變的冬天最為要命,你是高危險群嗎?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名譽理事葉宏一提醒,主動脈剝離9成都是高血壓引起,因此,有高血壓的病人務必每天量測血壓及規律服藥。 主動脈剝離是一種來得又快又急的心血管急症,葉宏一表示...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腦波弱、買到要剁手,不少人都有衝動購物的經驗,事後往往捶胸頓足,精神科醫師提醒,其實偶一為之,可適度犒賞自己,但如果買到變「卡奴」或「月光族」,可能就得擔心是不是陷入「強迫性購物(Compulsive Buying)」行為的心理問題。 強迫性購物雖尚未納入正式的精神疾...

閱讀詳情 »

【記者 高金次/新北 報導】 國內新冠疫情稍見舒緩,新北市長侯友宜特於26日下午,邀集新北市醫師公會及轄內18家急救責任醫院代表,召開「急救責任醫院防疫精進會議」除感謝大家全年無休堅守崗位,在防疫的最前線作戰守護市民的健康;也對於3月1日起4間醫院調降自費採檢費用的醫院致上誠摯的謝意。 侯友宜首先...

閱讀詳情 »

【記者羅林/新竹報導】 新竹臺大分院新竹醫院為竹苗地區唯一全時間待命的葉克膜照護團隊,新竹臺大分院新竹醫院心臟血管內科廖敏村醫師,該院目前有六位心臟血管外科專任醫師與四名體外循環師,可以接受24小時葉克膜支援與開心手術;在蔡孝恩醫師的帶領及心臟血管外科團隊的努力下,每年開心手術有200例,自2011...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