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康復不算結束!10個人就有1例「Long COVID」 5種人難逃新冠病毒後遺症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全球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數已逼近3億人,即便台灣疫情較輕微,迄今也累計超過1.6萬名病例,並造成8百多人死亡。一旦感染新冠肺炎之後,影響可能比你想像中的久!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張書綸指出,根據世衛組織統計,約有8到8成5患者為輕症,多數在3至4周後能完全康復,但是仍有部分患者在4周之後,持續有「Long COVID」身體不適的現象。

什麼是「Long COVID」?最初來自一位義大利新冠肺炎患者在自己推特上創造的主題標籤,用來描述自己染病復原後持續的症狀,而透過社群軟體而廣為人知,且隨著世界各地有越來越多類似的病例報告發布,國外的醫學專家也正式將感染病毒四周後仍然持續有症狀的現象,命名為Long COVID。

張書綸表示,目前Long COVID尚無正式的中文翻譯,可以理解為新冠病毒後遺症。過去醫界已經知道有少數病毒感染患者會留有長期倦怠的後遺症,只是從來沒有像新冠肺炎如此大規模的病毒疫情,預期將有大量的長期症狀患者,勢必對醫療體系造成衝擊。

國外調查報告發現,染疫後留有持續性症狀的比例至少有10分之1以上,張書綸說,在某些針對住院患者的統計,甚至高達8成,最好發於40歲以上的成人,兒童患者很少見,症狀可謂五花八門,涵蓋身體各器官系統,最常見的長期症狀為倦怠、頭痛、咳嗽、呼吸喘、認知功能惡化(記憶衰退、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礙以及持續性的嗅味覺異常。但新冠病毒後遺症的致病機轉尚不清楚,變種病毒株與長期症狀的關係也有待釐清。

張書綸提醒,初步資料分析發現,新冠病毒後遺症的高風險族群包括高齡長者、介於5、60歲的中年婦女、重症患者、慢性病族群和染病初期出現多重(5個以上)症狀的患者。目前新冠病毒後遺症的治療仍然以支持性療法和復健為主,在染病四周後若有持續性的症狀,應就醫進一步檢查,了解身體不適的原因、並評估是否有其他症狀類似的可治療疾病。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不只葡萄柚! 吃藥同樣不能配這些過年常吃的「菜」

比小黃卡好用!不怕丟免掃碼 健保快易通一鍵即秀疫苗通行「紅綠燈」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潮健康/郭家和     六大類食物排名出爐!  國人白飯吃太多? 從國人愛吃的六大類食物排名,竟可發現隱藏健康危機?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攜手國健署與農糧署舉辦「食物明星賽」,根據全台17萬人次的票選發現,六大類食物以高麗菜、白米飯、香蕉、鮮乳、豆腐、核桃奪得國人最愛吃的食...

閱讀詳情 »

潮健康/郭家和   中南部有C肝風險多10倍高盛行鄉鎮?  兩大族群要注意 C型肝炎隨著篩檢普及,確診人數有逐年增多趨勢。體內潛藏C肝病毒不只會變慢性肝炎,還可能引發肝硬化及肝癌?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醫學院肝膽內科教授戴嘉言醫師受訪時表示,國內C肝相較於B肝,的確...

閱讀詳情 »

潮健康/郭家和     氣喘發作如「地震」  依賴緩解型藥物死亡率達9成 「氣喘一發作時就像地震,平常如果只用『緩解用吸入劑』,氣道就像茅草屋一樣容易被震垮,在根本上沒有抗發炎的作用,氣喘控制會愈來愈差!」   在台灣,氣喘病人過度使用緩解用吸入劑(急救)的情...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