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康復不算結束!10個人就有1例「Long COVID」 5種人難逃新冠病毒後遺症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全球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數已逼近3億人,即便台灣疫情較輕微,迄今也累計超過1.6萬名病例,並造成8百多人死亡。一旦感染新冠肺炎之後,影響可能比你想像中的久!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張書綸指出,根據世衛組織統計,約有8到8成5患者為輕症,多數在3至4周後能完全康復,但是仍有部分患者在4周之後,持續有「Long COVID」身體不適的現象。

什麼是「Long COVID」?最初來自一位義大利新冠肺炎患者在自己推特上創造的主題標籤,用來描述自己染病復原後持續的症狀,而透過社群軟體而廣為人知,且隨著世界各地有越來越多類似的病例報告發布,國外的醫學專家也正式將感染病毒四周後仍然持續有症狀的現象,命名為Long COVID。

張書綸表示,目前Long COVID尚無正式的中文翻譯,可以理解為新冠病毒後遺症。過去醫界已經知道有少數病毒感染患者會留有長期倦怠的後遺症,只是從來沒有像新冠肺炎如此大規模的病毒疫情,預期將有大量的長期症狀患者,勢必對醫療體系造成衝擊。

國外調查報告發現,染疫後留有持續性症狀的比例至少有10分之1以上,張書綸說,在某些針對住院患者的統計,甚至高達8成,最好發於40歲以上的成人,兒童患者很少見,症狀可謂五花八門,涵蓋身體各器官系統,最常見的長期症狀為倦怠、頭痛、咳嗽、呼吸喘、認知功能惡化(記憶衰退、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礙以及持續性的嗅味覺異常。但新冠病毒後遺症的致病機轉尚不清楚,變種病毒株與長期症狀的關係也有待釐清。

張書綸提醒,初步資料分析發現,新冠病毒後遺症的高風險族群包括高齡長者、介於5、60歲的中年婦女、重症患者、慢性病族群和染病初期出現多重(5個以上)症狀的患者。目前新冠病毒後遺症的治療仍然以支持性療法和復健為主,在染病四周後若有持續性的症狀,應就醫進一步檢查,了解身體不適的原因、並評估是否有其他症狀類似的可治療疾病。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不只葡萄柚! 吃藥同樣不能配這些過年常吃的「菜」

比小黃卡好用!不怕丟免掃碼 健保快易通一鍵即秀疫苗通行「紅綠燈」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武漢肺炎蔓延全球,全民都怕病毒找上門,事實上,除了配合戴口罩、勤洗手等防疫措施之外,國健署今(12)日也特別整理出4撇步,建議民眾只需透過簡單方式,就能透過飲食提升自身抵抗力,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 國健署社區健康組組長羅素英表示,研...

閱讀詳情 »

▲民眾若有聽力退化情形務必及早就醫。(照/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慢性中耳炎別輕忽!台北慈濟醫院耳鼻喉科醫師黃韻誠提醒,根據研究指出,有別於65歲以前聽力退化者多為基因遺傳、突發性聽神經受損或中耳問題肇禍,65歲以後,約有3成患者都是因為早期慢性中耳炎未妥善治療埋下病根。...

閱讀詳情 »

無論是誰都可能有「進入照護機構」的時候 只要提到「讓失智症患者住進機構」,往往會出現「好可憐」或者「沒辦法做出這樣的事」之類的意見。雖然我無法全面否定這樣的想法,不過希望各位明白,有關失智症的照護,有些時候並沒有辦法兼顧人情與世間的道理。 從這層意義來看,無論是採取哪一種照護方法,都可能面對「必須進...

閱讀詳情 »

與失智症的相處之道 本書主題是介紹如何將減法運算的話術應用在照護失智症患者身上。如同在前面幾個章節所介紹,所謂的減法運算只是與患者應對時的手段,照護者在使用減法運算之前,也需要先具備一些和失智症患者相處的基礎知識,本章將就此部分進行說明。 (圖片來源:資料圖庫)   「三大不足」是銀髮族的...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