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心口不再有印記! 新型無導線心律調節器併發症少

心口不再有印記! 新型無導線心律調節器併發症少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

心律調節器已發明超過五十年,傳統心律節律器包括電池本體與導線二部分,隨著時間演進,電池與導線的科技持續進步,儘管電池體積已經少於二十毫升,電線的長期妥善率也超過九成,但仍有不少病患發生相關的併發症。而新的無導線心律調節器,則可以有效預防大部份併發症的發生,外觀上沒有皮下的電池,也沒有導線的存在,更不會占用靜脈血管,對於特殊狀況的病人可說是ㄧ項新選擇!

傳統無導線心律調節器 併發症出現死亡率增

早期無導線的心律調節器,以短期而言,植入手術時,穿刺血管與建立電池囊袋相關的併發症約為百分之三;長期的併發症則為百分之五,這些併發症中最嚴重的為囊袋感染,可能導致心內膜炎、菌血症,甚至敗血性休克;一旦發生此類併發症,短期與長期死亡率均大幅增加。

除此之外,因傳統節律器易因導線造成靜脈阻塞,或是佔用其他醫療,如洗腎、裝置人工血管等,所需使用的靜脈血管,因此成為多重慢性病患者相當嚴重的問題。

缺乏適當靜脈管路、在意身體外觀、易發生感染者的新選擇

無導線心律調節器目前不僅成功克服早期電池容量的科技瓶頸,且在正常情況下也能提供維持心臟十年跳動所需的電量。臺中榮民總醫院體系心臟血管中心,目前已成功裝置九例,病患滿意度相當高,除了是缺乏適當靜脈管路放置導線病患的優先選擇之外,對於身體外觀非常在意或是容易發生感染的族群,無導線心律調節器也是一個相當好的治療方式。

無導線心律調節器 可避免導線及囊袋併發症

中榮心臟血管中心廖英傑醫師表示,無導線心律調節器是心律調節器的一大革命,避免了導線及囊袋相關的併發症,病人外觀上也與常人無異,不再有胸口上電池的印記。另外,也深深感受到新科技帶來的方便與安全,相信這類儀器的使用勢必越來越廣泛,成為將來心律調節器的主流,以造福廣大的病患。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858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高齡懷孕各方面風險倍增!不只女性,男性生殖能力也會隨年齡增長下降,根據英國醫學期刊發表的研究發現,45歲以上的男性,會增加配偶罹患妊娠糖尿病的機率。除此之外,不論是高齡父親或是高齡母親所生育的寶寶,都有較高的機率早產、出生體重過輕,罹患自閉症的風險也較高。 國人平均初婚...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近年3D列印技術逐漸應用於牙科醫療領域,包含人工植牙手術導引板、3D列印樹脂義齒等,而3D列印陶瓷的全瓷冠,卻遲遲不見世界生技大廠的進展。此技術瓶頸由台灣法藍瓷生技股份有限公司率先突破,不僅能「直接列印」出先進陶瓷全瓷冠,更於日前通過國內衛福部TFDA認證及產品上市資...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自疫情爆發後,全球郵輪跳島首航昨天在台灣出發,造訪澎湖、馬祖,假日期間綠島、蘭嶼等離島人滿為患,幾乎無人理會防疫措施。但事實上,新冠病毒仍在世界各國持續延燒,到今天為止有超過1,620萬人確診,造成逾64.6萬人死亡,仍看不到疫情盡頭。 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統計,美...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衛福部彰化醫院和工研院持續合作打造智慧醫療臨床資訊系統,雙方日前在彰化醫院共同發表「血液透析智慧醫療系統」,可藉由「透析異常預警」與「透析小幫手」兩大AI技術把關與即時監控,提前預防異常發生,將大幅降低洗腎風險,提昇就醫病人的安全性及品質。AI技術雙管齊下 減省醫護作業時...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