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心律不整不治療 當心腦中風+心臟衰竭

心律不整不治療 當心腦中風+心臟衰竭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台北榮總研究團隊發現,因心房顫動所引起的中風風險,比西方人還高!研究指出,在台灣,心房顫動的病患只要帶有一個中風的危險因子,中風機率就升高約3%,是西方人的2倍以上,而其中,風險最高的就是65歲以上的長者及糖尿病患者。
台北榮總心臟內科醫師趙子凡表示,心房顫動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心律不整,目前發生原因不明。所謂心房顫動係指心房快速而不規律的跳動,可怕的是,因心房無法有效地收縮,一旦發生心房顫動時,心房內的血液流動不佳,容易凝結成血栓,若是血栓隨著血液流向腦部,可能會阻塞住腦部血管而引起腦中風。
北總心律不整研究團隊成員、新藥臨床試驗中心主任江晨恩教授表示,雖然歐美的治療指引均建議要使用藥物來控制病患的心跳速率,但目前無任何的文獻明確指出心率控制可以改善病患的預後。
心房顫動不控制 易中風、心臟衰竭
目前台灣心房顫動盛行率約1%,全台約有23萬名心房顫動的病患,而心房顫動也常合併心跳過速問題,若不控制病況,讓心臟負擔大,容易有衰竭的危險,因此,醫師指出,控制住心臟跳動的速度,可預防中風,也可避免心臟負擔過大。此研究已刊登於心臟學界重量級的期刊J Am Coll Cardiol與Circulation,國際醫學媒體Medscape更是專題報導。
藥物控制心跳 可降低死亡風險
2013年時曾以心房顫動電燒術為主題榮獲生策會SNQ金獎的北榮內科部陳適安主任是研究團隊的領導者,主任表示,研究團隊在兩年間,分析了近30萬名心房顫動患者,研究不同心率控制藥物對於病患預後的影響與中風機率。研究結果證實,接受乙型阻斷劑來控制心跳速度的病患,相較於沒有使用任何心率控制藥物的組別,死亡的風險約下降24%。而使用毛地黃來控制心率的患者,不但無法有效治療心律不整,反而提高死亡風險(約12%)。
長者、糖尿病高風險 醫籲積極治療
同時,北榮團隊更發現,台灣心房顫動患者的中風風險似乎比西方人高,只要帶有一個中風的危險因子,腦中風風險旋即增加2.55%到2.75%,是西方人的2倍以上,其中,又以年紀超過65歲及糖尿病患者的風險最高。趙子凡醫師呼籲,若有上述情況的患者,應長期接受口服抗凝血藥物治療,以預防中風的發生。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4135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林宜慧報導)工作壓力大、職業倦怠感嚴重,已成上班族的普遍困擾,但壓力其實可透過運動達到良好的抒發!根據瑞士3月份的新研究發現,從事快走、慢跑、游泳等有氧運動,有助於減輕工作壓力和職業倦怠感,在情緒耗竭、人格解體、憂鬱等情緒困擾上,都能有明顯的改善。然而,國人的運動習慣並不普遍,董氏基金...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林宜慧報導)現行的安寧緩和醫療,並非消極放棄任何治療!台中一名74歲老奶奶,年初因惡性腦瘤就醫接受手術治療,術後左側肢體無力情形迅速惡化,又再度求醫,檢查發現腦腫瘤復發,但家屬怕老奶奶受苦而拒絕積極治療,所幸院方與家屬溝通後,家屬同意讓老奶奶進行手術,術後也恢復良好,已於日前順利出院。...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台灣出現首例境外移入H7N9確定病例,行政院長江宜樺今早前往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視察;他在聽取簡報後裁示六大策略,要求各部會全面啟動疫情監控、邊境檢疫工作、發燒病例的檢驗與診斷、確診病例的隔離治療、疫苗研發、抗病毒藥劑等相關措施。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早緊急召開第6次跨部會...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未來糖尿病患者量血糖將可以不必再用針刺!三總將與美國聖路易斯醫學儀器公司跨領域合作,研發無創血糖測量儀,只需用近遠紅外光照射手指,就可以量到血糖值。三軍總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洪乙仁表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顯示,在2004年已有340萬人因高血糖而過世,預估在2015年死亡...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