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心情不好就大吃 研究:肥胖與社經地位有關

心情不好就大吃 研究:肥胖與社經地位有關

心情不好的時候,喜歡吃「高熱量食物」排解壓力嗎?根據1篇2019年3月發表於《肥胖》期刊的研究指出,收入較低的人可能更容易因為心理困擾,而透過情緒化飲食舒壓,進而導致肥胖。

該研究由利物浦大學學者進行,以150名不同社經背景的英格蘭西北部民眾為對象,透過問卷調查參與者的心理困擾、情緒化飲食和復原力程度,並以社會經濟指標(收入、教育)及身體質量指數BMI進行分析。結果顯示,較低的社會經濟地位與較高的心理困擾有關,而心理困擾與情緒化飲食、肥胖風險亦有高度關連。研究者認為,相較於富裕的社區,較貧困的地區更容易取得低成本、熱量密度高的食物。

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邱弘毅說明,社經地位是健康不平等的重要原因,主要是低社經地位者在尋求健康資源的能力相對較弱,其中肥胖又是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上述的研究發現也與此現象相呼應。邱弘毅呼籲,政府應努力營造健康的飲食環境,讓不同社經地位的人都能獲得較健康的飲食,進而避免肥胖風險,以降低健康不平等帶來的衝擊。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上述研究說明,心理困擾與飲食行為和體重調節有關,當出現不假思索地隨意拿食物搪塞,甚至自暴自棄的放任自己想吃什麼、吃多少都毫無節制等,即陷入情緒化飲食,若經常把它當成舒壓方法,容易因攝取過多熱量而造成肥胖問題。

葉雅馨指出,情緒化飲食所帶來的愉悅及滿足感很容易被懊惱所取代,要避免這種情況,倒不用逼自己訂定目標、壓抑飲食,可在幾次反覆用食物滿足自己的空虛或排解壓力後,提醒自己理性去看待吃下的食物是什麼,也計算其熱量,讓自己在面對食物時,立刻想到熱量與需要執行消耗的運動方式。

舉例來說,吃1片300大卡的起司蛋糕,相對要快走、游泳60分鐘或站立120分鐘,透過平日的換算,即使情緒失控短時間攝取很多熱量,也知道要運動多久,漸漸養成習慣。葉雅馨同時提醒,不單是低社經地位者,環境富裕的人也要注意,因為「無聊」、「無所事事」也容易吃下過多的食物而增加肥胖風險。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明明沒有感染,陰道卻不停搔癢,到底怎麼回事? 一名40歲單身企業女主管李小姐,平常保養有術,外表看起來大概只有三十出頭。半年前透過網路交友結識已婚男子,並發生了性關係,每次性愛前男子總會與李小姐抱怨跟老婆的性事如何的不和諧,讓她每次性愛時都享受到征服的快感。奇怪的是,只...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最新資料顯示,乳癌位居國人女性十大癌症發生率首位,也是十大癌症死亡率中的第四名,每年有逾2,000名婦女死於乳癌,相當於每天6位婦女因乳癌而失去寶貴性命。乳癌悄悄成為女性的隱形致命殺手,因此定期篩檢與預防,關注自身的健康也顯得格外重要。乳癌沒有徵...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45歲患有糖尿病史的陳小姐,4年內體重增加了近20公斤,且合併有視力模糊,臉型改變,齒縫增大的狀況。經詢問後發現她在39歲就已經停經,這幾年來因為舊鞋子穿不下才發現手、腳掌都在慢慢變大。檢查發現原來腦下垂體有1顆近4公分的腫瘤。肢端肥大逾95%是腦下垂體腫瘤引起台大醫院雲林...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失智症早期難察覺 需家人多點觀察一名來自五結鄉的賴媽媽,敘述自己某次陪伴老公就診,在醫師問診下跟醫師反應,生活中發現老公已無法接聽電話,才經醫師提醒下,發現老公罹患早期失智症;羅東博愛醫院身心暨精神科醫師陳彥蓉表示,早期失智症患者通常較難發覺病徵,加上社交方面一切正常,...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