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心情不好就大吃 研究:肥胖與社經地位有關

心情不好就大吃 研究:肥胖與社經地位有關

心情不好的時候,喜歡吃「高熱量食物」排解壓力嗎?根據1篇2019年3月發表於《肥胖》期刊的研究指出,收入較低的人可能更容易因為心理困擾,而透過情緒化飲食舒壓,進而導致肥胖。

該研究由利物浦大學學者進行,以150名不同社經背景的英格蘭西北部民眾為對象,透過問卷調查參與者的心理困擾、情緒化飲食和復原力程度,並以社會經濟指標(收入、教育)及身體質量指數BMI進行分析。結果顯示,較低的社會經濟地位與較高的心理困擾有關,而心理困擾與情緒化飲食、肥胖風險亦有高度關連。研究者認為,相較於富裕的社區,較貧困的地區更容易取得低成本、熱量密度高的食物。

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邱弘毅說明,社經地位是健康不平等的重要原因,主要是低社經地位者在尋求健康資源的能力相對較弱,其中肥胖又是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上述的研究發現也與此現象相呼應。邱弘毅呼籲,政府應努力營造健康的飲食環境,讓不同社經地位的人都能獲得較健康的飲食,進而避免肥胖風險,以降低健康不平等帶來的衝擊。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上述研究說明,心理困擾與飲食行為和體重調節有關,當出現不假思索地隨意拿食物搪塞,甚至自暴自棄的放任自己想吃什麼、吃多少都毫無節制等,即陷入情緒化飲食,若經常把它當成舒壓方法,容易因攝取過多熱量而造成肥胖問題。

葉雅馨指出,情緒化飲食所帶來的愉悅及滿足感很容易被懊惱所取代,要避免這種情況,倒不用逼自己訂定目標、壓抑飲食,可在幾次反覆用食物滿足自己的空虛或排解壓力後,提醒自己理性去看待吃下的食物是什麼,也計算其熱量,讓自己在面對食物時,立刻想到熱量與需要執行消耗的運動方式。

舉例來說,吃1片300大卡的起司蛋糕,相對要快走、游泳60分鐘或站立120分鐘,透過平日的換算,即使情緒失控短時間攝取很多熱量,也知道要運動多久,漸漸養成習慣。葉雅馨同時提醒,不單是低社經地位者,環境富裕的人也要注意,因為「無聊」、「無所事事」也容易吃下過多的食物而增加肥胖風險。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桃園鄉親有福了!位於楊梅的怡仁醫院這兩年延攬多位重量級醫師,成立了尖端影像醫學中心與腫瘤治療中心;該院與中臺科大還簽訂產學合作備忘錄,未來會共同培育醫療專業人才加強學術研究之外,並將進行資源整合與專業交流,期許醫療照護更加精進。 與禾馨醫療團隊合作 成立婦幼健康照護中...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許多老年人怕太胖不吃肉,或是認為少吃肉類較養生,其實都是錯誤的觀念!醫師強調,老年人肌肉量流失速度快,日常飲食應攝取足夠的優質蛋白質,每日份量約為2至3個拳頭大小,才能遠離肌少症。 年紀愈大、體重愈輕 要注意 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院長、內科部暨老年醫學部主治醫師詹鼎正指出...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黃軍瑋報導)孕婦產檢若發現胎兒出現異常,孕婦、家人往往非常憂心,有時透過胎內治療,可以幫助挽救胎兒生命,林口長庚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暨副教授蕭勝文表示,根據臨床經驗,不少小寶寶經過胎內治療後,順利出生、順利生長。在胎兒治療領域,胎兒內視鏡應用範圍很廣,當同卵雙胞胎出現輸血症候...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高血壓病人除了用藥治療之外,其實生活型態的改變也很重要!但是,也別以為只要做好生活型態的保健之道,就可以不用吃藥,或是今天吃、明天不吃的,三天打漁兩天曬網,使得血壓高低起伏,這對血管是一種傷害,反而容易引起嚴重的併發症。 一般高血壓病人應控制在140/90mmHg 高...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