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快新聞/網傳mRNA疫苗會變轉基因生物 羅一鈞澄清

快新聞/網傳mRNA疫苗會變轉基因生物 羅一鈞澄清

近日網路影片指mRNA疫苗會使接種者變成轉基因生物體,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今(27)日嚴正澄清,雖然mRNA聽起來跟DNA和RNA很像,但並不是施打疫苗後會變成基因改造生物,讓自己的基因改變,且國際已經使用非常普遍,希望民眾不要被誤導。

為保障健康安全,近日民眾踴躍接種COVID-19疫苗,關於疫苗接種後是否產生副作用也有諸多討論。針對網傳COVID-19 mRNA疫苗恐傷害人體,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澄清,疫苗中的mRNA並不會進入細胞核,不會以任何方式改變人體的DNA,或與DNA產生交互作用。而政府也會嚴格把關疫苗安全,民眾可安心接種。


快新聞/網傳mRNA疫苗會變轉基因生物 羅一鈞澄清


指揮中心表示,我國目前已核准緊急使用授權的COVID-19疫苗分為兩大類,其中所使用的COVID-19 mRNA疫苗,其作用原理是將含有一段可轉譯成SARS-CoV-2病毒棘蛋白的mRNA注射至體內,接種後會在人體細胞質內製造出SARS-CoV-2病毒棘蛋白,作為疫苗抗原,進而誘發人體產生免疫反應,以對抗SARS-CoV-2病毒,疫苗中的mRNA不會進入細胞核、不會改變人體的DNA,或與DNA產生交互作用。

指揮中心重申,我國核准專案輸入的mRNA疫苗,例如莫德納疫苗,是經過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審查廠商所提供的疫苗品質管制資料、非臨床藥毒理試驗及人體臨床試驗報告,確認疫苗的品質、安全及療效後,始予以核准。

指揮中心表示,為確保COVID-19疫苗上市後廣泛臨床使用下國人用藥安全,我國已建立COVID-19疫苗安全資訊主動監控機制,除持續監控國外衛生主管機關發布之COVID-19疫苗安全警訊外,亦設有「疫苗不良事件通報系統(VAERS)」接受各界通報,蒐集、分析及評估我國COVID-19疫苗不良事件,並藉由收集相關安全資訊,監控其安全性,一旦發現具有未知或未預期之風險,立即啟動再評估機制,重新評估其療效與風險,並確認是否需採取相關風險管控措施。

指揮中心再次提醒, COVID-19疫苗與其他藥品一樣,或多或少都具有一些副作用,如過敏反應等,民眾接種前應主動提供自己的身體狀況,包括是否對特定藥品過敏、慢性病或正在服用的藥品;女性則需告知是否(或可能)懷孕、準備懷孕或正在哺乳母乳等,供醫師審慎評估其臨床效益及風險。

接種後則應關心身體變化,部分民眾接種COVID-19疫苗後,可能會發生接種部位疼痛、紅腫、疲倦、頭痛、肌肉痠痛、體溫升高、畏寒、關節痛及噁心等,這些症狀通常輕微並且數天內消失,但如發生嚴重持續性頭痛、視力改變或癲癇、嚴重且持續腹痛超過24小時以上、皮膚出現自發性出血點、瘀青、紫斑、嚴重胸痛或呼吸困難、下肢腫脹或疼痛等,請立即就醫,並說明疫苗接種史,同時請醫師通報當地衛生局或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民視新聞網/綜合報導)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寒流、冷氣團一波接一波,今年冬天冷得很有感,泡溫泉頓時成為不少人禦寒首選,但喜愛泡溫泉的老年人可得留心「越泡越癢」,醫師提醒,老年人的皮膚較為乾燥,而泡湯會造成皮膚油脂大量流失,皮膚就容易乾癢,引發冬季溼疹也是俗稱的「冬季癢」。 花蓮慈濟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葉日弌表示,...

閱讀詳情 »

德國經濟部上個月表達亟需購買台機電生產的晶片,引發各界用「晶片換疫苗」的熱議,根據路透社報導,針對記者提問是否有此構想,德國經濟部、外交部發言人在例行記者會上,都閃避問題,而共同研發輝瑞疫苗的德國藥廠,也對是否考慮賣疫苗給台灣的問題、拒絕評論。(民視新聞網/綜合報導) 【延伸閱讀】 全美死亡人數居高...

閱讀詳情 »

臺北醫學大學新國民醫院引進南桃園地區第一台「零接觸智慧防疫自助機」(見圖),整合實名制管理、AI 影像辨識、雲端數據平台與感測讀取裝置設備,入院的民眾於醫院出入口,只要插健保卡、抬頭看鏡頭即完成體溫偵測、口罩配戴檢查及TOCC(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群聚史)相關資訊查詢,快速有效落實入院管制,並...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李映萱、胡照鑫、羅偉哲 / 台北報導 現在社會平均每7對夫妻就有1對有不孕症的困擾,造成不孕的成因眾多,然而在台灣父權主義下,有不少不孕症家庭是等老婆驗完沒問題後,才換老公去驗。輔仁大學生物醫學暨藥學研究所副教授林盈宏指出,台灣男性對於「不孕」持保守態度,導致不孕症的原因主要是晚婚、不...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