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怕膝蓋磨損不敢動? 「運動」才是膝退化治療第一步

怕膝蓋磨損不敢動? 「運動」才是膝退化治療第一步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退化性膝關節炎是許多長者的困擾,最常見膝蓋疼痛或行動時發出怪聲,走久還會酸又痛。57歲林太太退休後喜歡逛各大百貨公司、喝下午茶,常常一走就是一整天,在朋友圈裡有百貨女戰神的稱號,但近幾個月來,林太太開始感到右膝疼痛,蹲下時膝蓋有緊繃感,讓她逛街征戰的時間不得不減少,因此到骨科就診,經過膝關節X光檢查,發現原來是退化性膝關節炎。

膝關節退化成因複雜 58歲以上每5人就有1人

恩主公醫院骨科林冠宇醫師表示,據衛福部統計,全台約有350萬人有退化性關節炎,58歲以上的長者中,每5人就有1人飽受關節退化之苦,且女性發生率較男性高,不過膝蓋退化性關節炎成因複雜,如年齡、肥胖、職業(常需蹲或跪的工作)、舊傷、衝擊性運動(如打籃球)、遺傳等都是退化性關節炎的危險因子;另外還有組織的修復能力下降(例如年紀大),加上關節結構問題,與環境因素複雜交互作用,皆有可能引發膝蓋退化。

人工關節置換有感染風險 一次性自體軟骨助改善

膝關節退化通常會先安排病人進行復健運動及藥物保守治療,若6個月以上仍無效,可考慮關節內注射玻尿酸或自體血小板增生療法(英文簡稱PRP)。然而,林冠宇醫師說,較嚴重的退化性膝關節炎,對上述治療方法的反應通常較差,這時就可能需要接受手術治療。
傳統的手術為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後需配合復健,有感染或人工關節磨損因而需做再置換手術之風險。近年醫材及手術技術進步,除了人工膝關節置換外,還有半人工膝關節置換或矯正截骨手術等選擇,適用於不同程度及類型的膝關節炎患者。
而最新的一次性自體軟骨修補手術,則是擷取病人少量非應力區的自體軟骨,經切碎、特殊處理後,以微創手術植入關節軟骨損傷處,形成再生軟骨組織來修復軟骨缺損,不僅傷口小,手術時間也大幅縮短,病人也不用承受第二次手術的風險。

運動、減重為核心 提升膝關節耐受度

為打破許多人因害怕關節退化即減少運動,甚至「不動」的迷思,林冠宇醫師也前進社區與民眾分享,預防及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應以「運動」以及「減重」為核心基礎。近年來,越來越多研究顯示,中等強度的運動不會引發退化性關節炎,在沒受傷且不過度使用的形況下,逐漸增加的壓力反而會提升膝關節耐受性。

怕膝蓋磨損不敢動? 「運動」才是膝退化治療第一步

▲圖說:林冠宇醫師說,退化性膝關節炎病人最常見的症狀就是「膝蓋痛」,或是關節僵硬,行動時會發出喀喀的聲響,導致無法蹲下、上下樓梯無力,站立或行走太久會感到下肢疼痛痠軟。

林冠宇醫師提醒,運動的種類與強度,應依據病人體質及疾病程度,並由醫師與治療師設計,才能夠達到保護與鍛鍊的目的。例如體重過重、有明顯疼痛症狀或沒運動習慣的患者,可先減少爬山或爬樓梯,選擇伸展和輕度的重訓;若是關節炎前期患者,平時已有這些運動習慣,則可保持運動,但強度與時間要循序漸進,平日再輔以下肢肌肉鍛鍊,不但不會加重關節炎,還可以保護膝關節避免繼續退化。

【延伸閱讀】

手指疼痛、僵硬動不了? 遠離退化性指關節炎快跟著做

膝關節退化非老年人專利! 切勿「忍痛」而錯失治療良機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316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一名女性,家族中有3人罹患乳癌,深怕自己與媽媽、姐姐、阿姨一樣,她索性到醫院進行BRCA基因篩檢;幸運的是,檢查結果為陰性。醫師提醒,有乳癌家族史者BRCA基因突變機率高達9成,一般人也有5成的機率,建議女性最好在40歲乳癌高峰期前,進行基因篩檢,並定期接受乳房攝影及...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梅志銓報導) 台灣肝病醫療策進會連續7年舉辦「全民回肝計畫」,今年除了提供B肝病毒量篩檢,更增加C肝病毒量、基因型及病毒突變檢測,鼓勵民眾主動篩檢。 台灣肝病醫療策進會理事長高嘉宏醫師表示,肝病早期沒有症狀,全台有超過60萬C型肝炎帶原者,半數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帶原者,直到...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一名年約20歲年輕人,年紀輕輕就結婚,與妻子同房一段時間,卻一直沒有小孩,這對夫妻就醫檢查發現,先生精子數量不到一千萬,正常男性的精子數量約一千五百萬,這名男性並沒有器官病變,醫師建議調整飲食、生活習慣、多運動,但3個月後,情況還是沒有改善,後來便接受試管嬰兒療程。 ...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