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思覺失調用藥可控制 不貼標籤拉近患者與社會的距離

思覺失調用藥可控制 不貼標籤拉近患者與社會的距離

【NOW健康 馬姍妤/桃園報導】公視戲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獲得本屆金鐘獎數項提名,也讓更多民眾了解思覺失調症,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許世杰表示,只要能多一點理解、少一點偏見,就能拉近患者與社會的距離,減少悲劇發生。

 

患者阿毅已罹患思覺失調症多年,只要一發病,就認為有特務殺手會取他性命,甚至會聽到特務說話或在耳邊威脅他,以致他行為失控,經常聲淚俱下、雙膝跪地、用頭撞地、全身發抖等,因害怕遭到刑求,進而一心尋死,多次試圖上吊自殺。

 

許世杰說明,思覺失調症是種腦部疾病,每100人中就有1人罹病,患者因大腦「思考」與「知覺」功能失調,以致出現幻覺、妄想等症狀。精神部副主任洪錦益進一步解釋,思覺失調症會讓患者脫離現實感,如果出現「正性症狀」,也就是超過正常體驗的經驗,就常會聽到別人聽不到的聲音、覺得有人監視、跟蹤、注視著他,或覺得有魔幻的力量在影響著他。

 

至於「負性症狀」,則是正常體驗的縮減,例如變得懶散、退縮、缺乏動機、情緒呆板、社交畏縮。「混亂症狀」則為思考、情感或行為的混亂,例如語言離題或前後不連貫、傻笑、不合宜或無理由的舉止。

 

許世杰提到,隨著醫療發達,目前已有多種藥物可以有效控制症狀,避免復發,患者只要規律用藥、穩定治療,就能維持日常生活狀態,甚至有機會重返職場。不過台灣精神醫學會與康復之友聯盟調查發現,約5成思覺失調症患者感到自卑,認為病情阻礙其社交生活。此外,社會大眾對思覺失調症認知不足,還是常有人以「怪人」、「不定時炸彈」等負面字句來形容患者。

 

為此,林口長庚醫院於即日起至9月30日,特於復健大樓1樓大廳展出「思覺失調症特展」,讓外界重新認識精神疾病,減少對於此疾病的汙名化。許世杰指出,全台約有15萬名思覺失調症病友,目前不論是口服或是針劑治療,除了改善正性症狀外,也能改善負性症狀,讓病友回歸日常生活、工作及社交,提醒患者千萬不要自行停藥,也希望家屬能給予適當支持,助其早日康復。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六十歲的徐伯伯是一名退休公車司機,十多年前發現手、腳踝關節出現痠痛的症狀,因初期發作的頻率不高,不會影響日常生活,但退休後病情越來越嚴重。徐伯伯說,嚴重時腳踝關節腫脹到大無法行走,真的非常痛苦,生活品質都受到影響,連夏天吹冷氣蓋著被子,關節都會疼痛,晚上也睡不好,甚至像...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媽咪們都知道,母乳是上帝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母乳不只含有豐富的營養、抗體,幫助孩子能更健康,還可幫助排出胎便、親子關係更親密等好處。因此,政府鼓勵媽媽多餵母乳,提倡媽咪們可以哺乳至孩童兩歲。但是,並非每個媽咪對母乳都有正確的知識與概念,最近就有媽咪在網路上說,「母乳到六個...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日前網路瘋傳懶人美食料理「整個番茄飯」,只要將一顆番茄與米飯,一起加入電鍋蒸煮,待開關跳起、拌一拌,就是一道兼具營養美味的餐點,引起許多民眾紛紛仿效,造成一股手作番茄飯風潮。營養師程涵宇表示,番茄經過烹煮可釋出大量茄紅素,是種天然抗氧化劑,可保養皮膚、減壓抗壓、幫助膽固...

閱讀詳情 »

©Nikkei Otona no Off 中高齡的男性若感覺近來做什麼都提不起勁,擺脫不掉疲勞,身體懶洋洋的,卻又容易為小事焦慮時,很可能表示已經進入更年期了。 不安、勃起不全、夜間頻尿都是更年期的徵兆 「男性進入更年期的時間各不相同,而且有不少人並未察覺徵兆,使得症狀在不知不覺間惡化了...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