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愛用單手滑手機 小心媽媽手找上門

愛用單手滑手機 小心媽媽手找上門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名36歲陳小姐,長期在廚房工作切菜,近來大拇指的背側接近手腕的地方出現刺痛症狀,且換手切菜,沒想到另一隻手也出現同樣症狀,甚至手指出現麻痛,影響前臂,即使服藥也無法改善,直到就醫檢查,確診為媽媽手,起初經超音波導引針挑鬆解及類固醇注射治療,但仍無見效,因此改以微創鬆解手術,術後患者已逐漸舒緩症狀。

急性期媽媽手 可透過消炎止痛藥舒緩

當大拇指翹起來的肌腱,與包裹肌腱的腱鞘互相摩擦發炎時,就會導致疼痛,也就是俗稱的媽媽手;臺大醫院竹東分院骨科黃鼎鈞醫師指出,除了帶小孩或做家事的媽媽們較容易有媽媽手問題,隨著3C普遍化,許多人習慣單手用大拇指滑手機,也造成臨床上,有媽媽手的病患有逐漸年輕化趨勢。

媽媽手類似板機指一樣,治療上,急性期可透過消炎止痛藥舒緩,且24小時戴拇指副木或貼肌內效貼布,並盡量休息不使用手部,或採以超音波導針挑引鬆解及類固醇注射治療;黃鼎鈞醫師表示,但許多患者仍會不知覺使用到患部,造成持續發炎,促使腱鞘及外部韌帶慢性發炎增厚,這時就得透過微創鬆解手術將腱鞘及韌帶切開。

出現媽媽手不治療 小心急性演變慢性

微創鬆解手術的好處是不需擔心影響肌腱本身,因此術後不影響抓握功能,也能盡快恢復患者日常生活;黃鼎鈞醫師強調,除了使用手機時應懂得適時休息,出現媽媽手時,不要忍痛不治療,甚至僅休息卻未戴拇指副木或貼肌內效貼布,恐使急性變成慢性,到最後甚至無法用手,宛如殘廢,就得透過手術治療。

【延伸閱讀】

當心!新冠肺炎、流感雙雙來襲 慢性病患者罹重症機率高

【愛護卵巢愛自己】卵巢癌切乾淨仍復發 標靶藥獲控制

【健康Live直播】遠離病毒! 全台藥師與您同心抗戰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537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機場新冠病毒事件擴大,幼稚園學童確診!日前傳出桃機旅遊中心員工(第269例),因接待觀光局長官兒子(第277例),接觸感染新冠肺炎,今(30)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確認,第269例未滿5歲兒子(第299例)因密切接觸確診,其就讀的幼兒園立即全面消毒。另外,口罩實名銷售...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30歲李小姐這幾個月來飽受經痛之苦,以為忍一下就沒事,想說自己吃了止痛藥就好,沒想到症狀惡化到連肛門也覺得痛,至直腸外科就醫,檢查發現直腸找出腫瘤,表示必須切除並做人工肛門造口,所幸高階影像檢查後,確診為子宮內膜異位症,而非腫瘤。   台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今(30)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證實,昨(29)日晚間3名新冠肺炎(COVID-19)患者死亡,分別是第34例、第108例、第170例。指揮中心研判3人因有慢性病史,增加重症風險,加上日前第19例與第27例死亡,目前台灣共有5例死亡。   指揮中心日前資料,...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編輯部/整理;口述/王甯(毛毛)】外表看起來比實際年齡還要年輕的王甯(朋友都暱稱她毛毛),看不出來曾是癌症患者,樂觀且不屈撓的個性,不僅讓她從癌症病痛中爬起,更從發病的過程中找尋到生命自然的強大力量。經由免疫細胞療法,結合化療與調整飲食同步治療下,病情已逐漸好轉,且成功走出癌症的痛苦,...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