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感冒加強錠能加速痊癒? 藥師曝隱藏致命風險

感冒加強錠能加速痊癒? 藥師曝隱藏致命風險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每年一到秋冬季節,流行性感冒疫情就會升溫,遇到發燒、感冒、流鼻水、頭痛時,許多人會自行到藥局買成藥服用。對此,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陳詩琪藥師強調,感冒藥絕對不是吃越多,好越快,也不要迷信吞了感冒「加強錠」就會快速痊癒。
感冒糖漿非飲料 猛灌恐致生命危險
感冒藥的成分大同小異,例如:具止咳作用的「可待因」、退燒鎮痛的「乙醯氨酚」、緩解鼻塞流鼻水的「假麻黃鹼」、抗組織胺、維他命、甘草或咖啡因等;其中「乙醯氨酚(Acetaminophen)」就是一般普拿疼,在正確劑量下的安全性很高(單次劑量約為375至500毫克),但若不依照藥品仿單上建議方式服用,超過成人一天最大用量4,000毫克,會造成肝臟損害,甚至導致急性肝衰竭而危及生命。
加強錠效果好 副作用亦不可忽略
陳詩琪藥師說明,加強錠的藥物是把主要療效的成分劑量加倍,或是添加其他輔助成分來加強藥效,雖然效果更好,但發生副作用的機會也會增加,例如假麻黃鹼(Pseudoephedrine)能有效紓解鼻塞,但副作用是容易造成血壓升高及心跳加快等,當劑量加倍時,有高血壓、心律不整、青光眼患者更要小心使用。
局部消炎止痛藥 過度使用易產生過敏反應
國人常用的止痛藥主要分成三大類,包括:乙醯氨酚(Acetaminophen)、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SAIDs)、麻醉性止痛藥。陳詩琪藥師指出,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SAIDs)的常見成分,如:Ibuprofen、Diclofenac,具有止痛及抑制發炎的作用,但經常出現腸胃道不適的副作用。
由於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對於受傷後的肌肉發炎很有效,因此除了口服劑型外,市面上也有許多外用劑型,如噴霧、藥膏及貼布等,僅供局部使用,經皮膚吸收的量有限,比口服劑型引起的副作用少,但若任意塗抹或貼滿全身,可能會引起皮膚紅腫、發癢、刺痛的過敏反應。
長期依賴止痛藥 有損腎臟功能
食藥署叮嚀,不論是哪一類止痛藥物,千萬不可超過劑量,避免副作用加劇;萬一長期依賴止痛藥,甚至濫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不但藥效會變差,還可能損害腎臟功能,引起慢性腎衰竭而洗腎。

【延伸閱讀】

別在意你吃的是學名藥,還是原廠藥 藥師:安全、有效更重要!

乳癌治療邁入客製、精準化 保持醫、病好溝通,共尋最佳解!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832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很多人有痠痛困擾,剛開始時都不以為意,直到病況嚴重時才就醫,往往已一發不可收拾!就有一位65歲男子,在10年前就出現背痛問題,但也不以為意都沒有處理,直到最近嚴重到不良於行,進一步就醫才發現,骨刺已經壓迫到神經,必須做脊椎手術才能治療。 骨刺關節退化已壓迫神經 亞東醫...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你知道膽囊有多大嗎?膽囊中裝滿膽汁時會很飽滿,吃飽飯後會排出膽汁來幫助消化,這時膽囊會有如氣囊般消瘦,之後再分泌出膽汁;然而,卻有一名六十多歲婦人的膽囊中不是膽汁,竟裝了一顆4公分大小的膽結石,這顆膽結石還掉落到胃與十二指腸交界處,引起了「布佛雷氏症候群」。 有高血壓...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一名年約73歲的阿伯原本就有攝護腺肥大問題,小便雖然不順,還是可以解得出來,沒想到一次跌倒後,他在床上躺了一、兩星期,甚至痛到尿不出來,以為是攝護腺肥大造成,到醫院進一步檢查,才發現是髖關節骨折引發劇痛,因為過於疼痛,加上臥床、攝護腺肥大等因素,導致尿不出來。 骨鬆問...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一名33歲輕熟女每天工作壓力都很大,有時甚至好幾天工作超過12小時,2014年因胃出血昏倒住院,照胃鏡以為是胃潰瘍,用藥後,還是持續出現胃痛、血便等症狀,後來轉診至臺大醫院,開刀後才確診是胃癌第二期,開刀後,開始服用口服化療藥物,降低復發風險。 另有一名22歲年輕男性...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