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慢性B肝者未定期追蹤 險肝臟移植

慢性B肝者未定期追蹤 險肝臟移植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一名長期在國外工作的慢性B型肝炎帶原者,因就醫不便而未定期追蹤B型肝炎,直到出現疲憊、眼睛黃等症狀,回台檢查發現已出現B肝急性發作產生的肝臟代償不全,肝臟已嚴重纖維化。收治該名患者的臺大醫院肝膽腸胃科曾岱宗醫師表示,即使立即給予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但因為用藥時機過晚,而起初評估需進行肝臟移植,好在該名患者約三十幾歲,屬年紀輕,持續服用口服藥治療後,疾病狀況有獲控制,免於肝臟移植。目前他已返回工作岡位,但因肝臟嚴重纖維化,除了持續服用口服抗病毒藥物外,也要遵照醫囑每半年回台追蹤B肝。

你是慢性B肝帶原者? 抽血檢驗揭曉

B型肝炎是一種DNA病毒,在台灣大部分是母體垂直感染,一出生就感染的新生兒,有90%以上會成為慢性B型肝炎帶原者。而B型肝炎目前只能以口服抗病毒藥物或干擾素進行疾病控制,極少數患者能夠達到治癒。曾岱宗醫師提到,檢測是否有B型肝炎帶原者,最快的方法即抽血檢測HBsAg (B肝表面抗原),若連續半年以上都呈現陽性,即為慢性B型肝炎帶原者;之後必須評估B肝病毒量(HBV DNA)、肝指數(ALT,又稱GPT)、肝纖維化程度等指數,再決定是否需要積極的治療。若是活動性B型肝炎,可給予患者口服抗病毒藥物服用,避免肝炎、肝硬化的產生且減少肝癌的風險!

口服藥物安全性高、抗藥性低 降低肝癌發生風險

B肝口服抗病毒藥物相對於干擾素治療,安全性高且副作用小,能有效抑制病毒的複製,讓血液內B肝病毒偵測不到,降低肝臟發炎的風險,纖維化的情況得到控制甚至可以逆轉。曾岱宗醫師表示,新一代的口服抗病毒藥物抗藥門檻高,一天一顆且不需依腎臟功能的好壞做劑量調整,具足夠安全性,醫師可放心開藥,患者可安心服用。他補充,新一代的口服抗病毒藥物也大幅降低骨質疏鬆或腎臟毒性等風險,不過也提醒,口服藥物雖可降低肝硬化與肝癌的風險,但肝癌風險還是無法降為零,因此提醒患者仍應接受肝癌的篩檢。

停藥後9成再復發 謹記及早治療、積極追蹤

曾岱宗醫師表示,高風險患者不建議停藥,停藥後有9成的患者病毒量會上升,甚至恐引發B型肝炎急性發作,或產生肝臟衰竭等情形。若是B肝不活動性帶原者,會先建議持續固定每半年追蹤一次,若過程中發現B肝病毒量升高,這時就考慮是否提早給予口服抗病毒藥物的治療。及早治療,積極追蹤才能提早預防肝臟發生更嚴重的危害!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726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採訪】2019台灣醫療科技展,新光集團結合新光醫院、新光人壽、新光銀行與新光保全共同參加,並以「新光讓愛發光,啟動樂齡人生」為主題,從全人醫療、數位金融、智慧照護、樂齡共生等議題出發,整合新光資源推出四大展區,要讓逛展民眾滿載而歸。民眾現場體驗 復健科醫師不定時駐診 新光醫院...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天氣變冷了,不但一般民眾容易手冷腳冷全身冷,有些人的關節甚至就像是氣象台,一變天就關節痛!有些「冷底」的女孩,一遇到冷空氣就狂打噴嚏、流鼻水,很怕冷氣冷風吹到頭頸、後腦杓。溫差大易導致血管收縮、血壓上升,高血壓、動脈硬化的患者增加心血管負擔,極易引發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

閱讀詳情 »

國民健康署建議小孩和我們每天「早晚都要喝一杯奶」,但根據國民營養調查,小學學童平均每天只喝0.5杯,這讓小孩子攝取的鈣質遠遠不及建議量! 調查同時也指出小學學童的鈣質僅攝取建議量的50%,而這在生長快速的小孩時期可不是什麼好事!因此,營養師要呼籲爸媽們別忘記要讓孩子喝足第二杯,也才能有攝取足夠鮮乳的...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都會女子珍妮佛每天熱衷於追劇,對於喜愛歐巴的作品總是看到欲罷不能。無論是通勤、午休時或就寢前,都不忘追趕進度,在長時間的低頭姿勢下,無形間增加頸部與上背部肌肉負擔,造成血液循環不佳,肌肉僵硬疲勞。   這時,使用恆溫乾爽的熱敷墊,再搭配緩和伸展運動來紓解痠痛...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