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慢性B肝者未定期追蹤 險肝臟移植

慢性B肝者未定期追蹤 險肝臟移植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一名長期在國外工作的慢性B型肝炎帶原者,因就醫不便而未定期追蹤B型肝炎,直到出現疲憊、眼睛黃等症狀,回台檢查發現已出現B肝急性發作產生的肝臟代償不全,肝臟已嚴重纖維化。收治該名患者的臺大醫院肝膽腸胃科曾岱宗醫師表示,即使立即給予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但因為用藥時機過晚,而起初評估需進行肝臟移植,好在該名患者約三十幾歲,屬年紀輕,持續服用口服藥治療後,疾病狀況有獲控制,免於肝臟移植。目前他已返回工作岡位,但因肝臟嚴重纖維化,除了持續服用口服抗病毒藥物外,也要遵照醫囑每半年回台追蹤B肝。

你是慢性B肝帶原者? 抽血檢驗揭曉

B型肝炎是一種DNA病毒,在台灣大部分是母體垂直感染,一出生就感染的新生兒,有90%以上會成為慢性B型肝炎帶原者。而B型肝炎目前只能以口服抗病毒藥物或干擾素進行疾病控制,極少數患者能夠達到治癒。曾岱宗醫師提到,檢測是否有B型肝炎帶原者,最快的方法即抽血檢測HBsAg (B肝表面抗原),若連續半年以上都呈現陽性,即為慢性B型肝炎帶原者;之後必須評估B肝病毒量(HBV DNA)、肝指數(ALT,又稱GPT)、肝纖維化程度等指數,再決定是否需要積極的治療。若是活動性B型肝炎,可給予患者口服抗病毒藥物服用,避免肝炎、肝硬化的產生且減少肝癌的風險!

口服藥物安全性高、抗藥性低 降低肝癌發生風險

B肝口服抗病毒藥物相對於干擾素治療,安全性高且副作用小,能有效抑制病毒的複製,讓血液內B肝病毒偵測不到,降低肝臟發炎的風險,纖維化的情況得到控制甚至可以逆轉。曾岱宗醫師表示,新一代的口服抗病毒藥物抗藥門檻高,一天一顆且不需依腎臟功能的好壞做劑量調整,具足夠安全性,醫師可放心開藥,患者可安心服用。他補充,新一代的口服抗病毒藥物也大幅降低骨質疏鬆或腎臟毒性等風險,不過也提醒,口服藥物雖可降低肝硬化與肝癌的風險,但肝癌風險還是無法降為零,因此提醒患者仍應接受肝癌的篩檢。

停藥後9成再復發 謹記及早治療、積極追蹤

曾岱宗醫師表示,高風險患者不建議停藥,停藥後有9成的患者病毒量會上升,甚至恐引發B型肝炎急性發作,或產生肝臟衰竭等情形。若是B肝不活動性帶原者,會先建議持續固定每半年追蹤一次,若過程中發現B肝病毒量升高,這時就考慮是否提早給予口服抗病毒藥物的治療。及早治療,積極追蹤才能提早預防肝臟發生更嚴重的危害!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726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你也有肩關節疾病的困擾嗎?為讓長期受到肩痛所苦的病患,或是想要預防保健的讀者,得到正確的保健方式,擁有中西醫師資格的石英傑醫師,將多年來臨床診治病人的經驗寫成《超前部署!遠離「肩」苦人生》一書,不僅彙集多項最常見造成肩膀病痛的疾病集結成書,更搭配專人繪製的圖片,用簡單活...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澍清/新竹報導】1位36歲男性,因轉換工作進行職前體檢並順便進行健康檢查,於腸胃道內視鏡發現疑似胰臟腫瘤壓迫十二指腸,進行內視鏡切片後,病理診斷為神經內分泌瘤,醫師立即為病人安排住院做進一步檢查及治療。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病理部黃賢能醫師說明,神經內分泌瘤最常出現在腸胃道,其次是胰臟、...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你也會與孩子一起共讀嗎?根據研究,親子共讀不僅可促進親子互動與親密感,更有助於促進腦部發育、語言發展及增進理解能力,甚至啟發孩子的想像力,尤其孩子在三歲前完成大腦80%的發展,換句話說,若能越早開始親子共讀,對孩子腦部發育更佳,爸媽也不用過於擔心該如何開始,只要隨手一本...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63歲樓先生多年前罹患腦瘤,接受開顱手術,切除腫瘤,3年前講話時經常斷片,沒有邏輯,且無法連貫,表達能力變差,原以為手術副作用,但因久咳未癒,到院檢查竟是肺癌轉移腦部。 罹患腦瘤,又遭逢肺癌腦轉移,這雙重打擊讓他萬念俱灰,所幸在另一伴鼓勵以及醫師積極治療下,基因檢測A...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