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預防心律不整昏倒、中風甚至猝死 醫師解析診斷與治療

預防心律不整昏倒 中風甚至猝死 醫師解析診斷與治療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一名男性60歲後,每3-4個月會無故暈倒,但心電圖、心臟超音波、腦部核磁共振等檢查都找不出原因,醫師建議裝設長期心律監測器,半年後終於在深夜抓到10幾秒的心臟停拍,確診後裝設節律器,再也沒有暈倒。

心律不整診斷牽動治療,診治該案例的北榮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段大全呼籲,心律不整發作時,應立即至醫療院所檢測心電圖;北榮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趙子凡則依據國際治療指引提醒,若不明原因中風(且懷疑心房顫動)、反覆性暈厥,且一般心電圖難診斷,可透過長期心律監測器提升診斷率。

何謂心律不整? 分心跳過慢、過快、不規則三類

段大全醫師表示,心臟跳動由右心房的竇房節啟動,訊號傳遞至房室節,再傳到心室造成收縮。若心跳傳導訊號有異,可能造成心跳過慢、過快或不規則,就是心律不整。

心跳突然變慢 常見竇房結病變、房室傳導阻滯

心跳過慢的心律不整,患者可能頭暈、胸悶、心絞痛甚至昏倒,段大全醫師提到,常見竇房結病變,是竇房節發不出訊號,或訊號被阻絕,又稱病竇症候群;另一種是房室傳導阻滯,訊號無法傳遞至心室,「前者如電燈開關壞掉或沒人開,後者是傳導電線壞掉。」醫師表示,若症狀明顯,必須裝置節律器,當心跳過慢時可刺激心跳,使其正常跳動。

心房顫動,心跳狂飆 當心中風風險

心跳過快的心律不整,包括心房顫動、心室顫動。趙子凡醫師解釋,心房顫動是源自心房的電氣活性混亂又迅速,心臟狂跳如同「顫動」,病人出現心悸、喘不過氣,是臨床上常見的心律不整。趙子凡醫師強調,長期心跳過快,如同「引擎」油門催過頭,有心衰竭風險;此外,心房顫動屬於心房無效收縮,血液容易在心房內鬱積而形成血塊,一旦隨著血流離開心臟,就會阻塞血管,因此心房顫動患者中風的機率是常人的3-5倍。醫師提到,很多患者沒有自覺,演變成心衰竭,甚至已經中風了,才發現有心房顫動。若是中風是由心房顫動所引起,則與一般中風的治療不同,必須使用抗凝血藥物,因此正確診斷很關鍵。


預防心律不整昏倒 中風甚至猝死 醫師解析診斷與治療

心室顫動有猝死風險 植入式去顫器救命

至於猝死風險高的心室顫動,趙子凡醫師說,當心臟快速無效跳動,心室無法輸出血液,就有心因性猝死風險,對於心室顫動猝死的患者,必須以體外去顫器搶救。趙子凡醫師指出,若要在心室顫動發生時,能夠立即給予適當去顫,避免心因性猝死,最有效的方法是植入式去顫器。一旦去顫器偵測到心室顫動時,自動適時給予電擊。若針對曾發生心室顫動猝死的患者,植入式去顫器可作為「次級預防」;若是醫師研判心室收縮不全等高風險族群,歐美指引則建議預先植入去顫器作為「初級預防」,以預防猝死。段大全醫師補充,目前健保給付主要以次級預防為主,但按歐美標準,大多數患者多需要初級預防,鑒於猝死再搶救難度太高,希望爭取心室收縮不全、家族病史等超高風險的族群先給予給付。

心律不整診斷超關鍵 全靠心電圖揪異常訊號

段大全醫師指出,病人若有心律不整的疑似症狀,當下應立即至急診做心電圖,若是漏拍,只要藥物治療;若可能有昏倒、中風、猝死等風險,也可以依據診斷來預防和治療。他提醒,許多患者好幾個月才發生一次,若當下錯過心電圖診斷,就很難有治療依據。參與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台灣腦中風學會制定不明中風治療指引的趙子凡醫師對此提到,若不明原因中風(且懷疑心房顫動)、反覆性暈厥,心電圖難確診,可考慮長期心律監測器,可以連續監測3年,提升診斷率。段大全、趙子凡兩位醫師共同呼籲,合併三高、中風的心律不整患者,建議及早就醫,減少中風、心因性猝死風險;平時養成摸脈搏習慣,若不舒服、脈搏有異,就可求助醫師討論。

【延伸閱讀】

以為心肌梗塞…六旬翁胸悶、暈眩掛急診 靠冷凍球囊消融導管治心房顫動

* 六旬翁反覆暈倒多次...醫植入「人體行車記錄器」發現心臟停跳原因

* 心律不整不用「燒」的 冷凍消融導管新選擇!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7254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電視購物台或是廣播電台,常有許多誇大療效的保健食品,民眾買回家食用後,沒療效不打緊,有些久服還傷肝更傷心。衛福部食藥署召開記者會,公布107年違規廣告監控排行榜,第二名就是「芙婷寶」,藥商藥師特別提醒民眾留意誇大不實的保健廣告,提防廠商的銷售手段,更年期的朋友們更要睜大眼睛看清楚,若已出現不適症狀,...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為幫助提升診斷成功率,且縮短民眾等待報告時間,臺北醫院引進新北市最新的640切高階電腦斷層掃描儀,對於早期肺癌、中風、結石或腫瘤、心臟等檢查,比起64切電腦斷層及X光,不僅掃描速度更快、畫質更清晰,且劑量更低,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日前也舉辦「640切超高速電腦斷層掃描...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盈淑報導】現代人三餐在外,加上工作忙碌,一不小心恐讓肥胖找上門。根據國泰健檢公布2018年9.3萬名健檢人數肥胖盛行率,30歲以上民眾54%肥胖超標,且體脂率男性高於23%、女性27%,其中更發現隨著年紀越大,體脂率越高,70至79歲肥胖為75%位居第一,其次則為60至69歲佔7...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一名81歲女性,有腦中風、膀胱結石、反覆性泌尿道感染及便秘病史,目前有放置鼻胃管、尿管。今年一月初家人發現尿袋呈現紫色而求診。看診後,醫師建議個案每日飲水量2000ml,每天蔓越莓錠2顆。解大便時以清水沖洗,從尿道口往肛門口擦拭。每日2至3次沖洗會陰,並保持會陰部的清潔及乾...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