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憂鬱和失智症威脅老年健康 「三動三空三力」樂享獨處

憂鬱和失智症威脅老年健康 「三動三空三力」樂享獨處

【NOW健康 賴以玲/台北報導】憂鬱和失智是影響老年身心健康的兩大威脅,全球有7%及5%老年人口,深受憂鬱症和失智症所苦,罹患憂鬱症的長者自殺率更高,失智症則讓長者喪失活動能力,增加對照顧者的依賴。


身動腦動互動 預防老年憂鬱與失智


台北榮民總醫院老年精神科主治醫師蔡佳芬說明,台灣65歲以上長者,每10人就有1人罹患憂鬱症,失智症則是每12至13人就有1人,憂鬱和失智患者常見的共同症狀包含注意力不集中、健忘、情緒不佳,一般可從「日常」、「情緒」、「認知」3個面向來觀察。像是「日常」: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洗澡、穿衣功能改變;「情緒」:情緒低落、常常想哭/多疑、焦躁跟以往不同;「認知」:時常有負面想法、強烈罪惡感/找錯錢、搭錯車(前者為憂鬱症狀、後者為失智症狀)。


年長者罹患憂鬱或失智症除了影響自身的生活品質和內在幸福感、加速身體其他疾病的惡化,也會對身邊的照顧者帶來巨大的身心壓力。她提醒,照顧是漫長的過程,不要把責任都攬到自己身上,要勇於對外求助,儘管只有1小時,也要讓自己有喘息的空間,避免成為下一個罹病者。


建議照顧者可挑選對病人也對自己好的事情作為陪伴的方式,透過「三動」:1.「身動」活動身體維持體能與肌耐力、2.「腦動」轉動大腦維持腦力並轉換情緒、3.「互動」與人維持連結互動避免孤獨,不但讓自己預防老年憂鬱與失智,同時也有助於改善患者的憂鬱症狀、延緩失智速度。

 

銀髮做自己 樂享獨處而自在


合作老年心理健康促進宣導計畫的董氏基金會與寶佳公益慈善基金會,今年邀請國民阿嬤譚艾珍與飛躍羚羊紀政、時尚老人林經甫、整形教母林靜芸、小李飛刀衛子雲、不老頑童王小棣、退休老總江育誠、生活實踐家丁菱娟,以及品味私塾創辦人王文靜,拍攝全新系列短片「樂齡夢X享實踐」,及「獨享的快樂」音樂短片,並發表《給照顧憂鬱和失智長者的你》書籍,並於今(16)日舉辦記者會,呼籲民眾為中高齡生活做好準備,學習自我身心照護,樂享獨處而自在。


寶佳公益慈善基金會董事長賴進祥表示,2018年起和董氏基金會攜手推廣老年心理健康促進計畫,4年來累積出版超過30款多樣化的教材與影音,還有超過22位名人上直播節目分享自己對銀髮生活的預備以及陪伴長輩的經驗。透過宣導活動、教育課程等方式,提供中老年人樂齡生活具體建議,每年影響超過2萬名長者及其家庭建立正向、樂齡的生活態度。


董氏基金會董事長張博雅說明,根據董氏基金會2016年調查資料顯示,71至80歲老年人,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專業協助占12.4%,因此董氏基金會開始推動老年憂鬱防治宣導計畫,提升民眾對「老年憂鬱非老化」的認知,及早發現疾病及早尋求協助,也推動老化體驗課程,讓小學生學習如何陪伴長輩及進行溝通。


學習自我身心照護 從伴老中預備老


張博雅提醒,每個人都可能成為照顧者,不妨從現在起學習及提升對年長者的照顧知能,關心身邊長者的情緒與身心狀態,從陪老、伴老的過程預備老,以營造友善、利己利人的高齡環境,同時別忘了創造屬於自己的喘息空間。


參與拍攝的林經甫、林靜芸、衛子雲、江育誠和丁菱娟也出席記者會分享。衛子雲分享「三空」自處之道1.腦子空:不要想太多、2.肚子空:不要吃太多、3.屋子裡空:常常出去走動;江育誠和丁菱娟建議中高齡者要及早培養興趣;林經甫和林靜芸則建議年長者建立「三力」:1.腦力、2.體力、3.社會力,培養「施比受更有福」、「珍惜當下」、「自得其樂」的能力。他們並以自身經驗鼓勵民眾,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開放自己的五感,讓老年生活更自得。


更多NOW健康報導
▸沒完沒了的肩頸痠痛 你找到消除對策了嗎?
▸全台瞬間降溫「冷吱吱」 乾癬病友別急著進補以免復發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嚴選推薦:【訂閱】NOW健康 | 頻道 | LINE TODAY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永保青春,是人類原始的渴望,也因此抗老相關商品的熱度總是居高不下,尤其醫美產業蓬勃發展,在眾多療程當中,電波拉皮一直是很多人改善肌膚鬆弛的選擇,搭配基礎的日常保養,讓肌膚有機會由外而內的層層緊緻。經典療程 非侵入式緊膚科技電波拉皮會受現代人青睞的原因,最主要是避開了整形...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國內流感疫情下降,惟鑑於今年公費流感疫苗延後開打,入秋後社區仍持續有流感病毒活動及群聚等因素考量,經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流感防治組委員共同討論,建議提早實施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擴大用藥措施,因此疾病管制署宣布,自11月1日起將「有發燒症狀之類流感患者,且家人/同事/...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你快樂嗎?其實,憂鬱的人口比想像中更多,台灣憂鬱症盛行率約占總人口的8.9%,有200萬人符合憂鬱症狀,絕大部分憂鬱患者擔心自己被貼上標籤,或有藥物副作用而逃避就醫。專家建議,如果發現自己有憂鬱傾向,可透過非藥物方式調整情緒,有機會跳出憂鬱漩渦。   生活壓...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林芊聿/台中報導】58歲賴先生因腦出血後長期臥床,又因吞嚥功能不佳,需倚賴鼻胃管進食,經復健1年後,行動能力提升不少,但語言治療師考量長期置放管子會造成患者喉嚨黏膜壓迫,與家屬溝通後,建議改以「胃造口」方式供給營養,術後不僅順利擺脫每月置放鼻胃管的痛楚,提升生活品質,也讓患者重拾開朗笑...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