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胃造口擺脫象鼻人 造福長期臥床吞嚥功能不佳患者

胃造口擺脫象鼻人 造福長期臥床吞嚥功能不佳患者

【NOW健康 林芊聿/台中報導】58歲賴先生因腦出血後長期臥床,又因吞嚥功能不佳,需倚賴鼻胃管進食,經復健1年後,行動能力提升不少,但語言治療師考量長期置放管子會造成患者喉嚨黏膜壓迫,與家屬溝通後,建議改以「胃造口」方式供給營養,術後不僅順利擺脫每月置放鼻胃管的痛楚,提升生活品質,也讓患者重拾開朗笑容,找回自信。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張家熙表示,當中風患者出現吞嚥困難時,通常會選擇以鼻胃管餵食,但對患者來說,鼻胃管置放過程相當不適,且1個月需更換1次,長期置放也容易造成喉嚨及鼻腔壓迫、潰瘍、出血等,加上鼻胃管容易滑脫、阻塞,既增加家屬照護困難,更影響患者在外觀與心理上自信,讓不少患者家屬苦惱不已。

 

張家熙指出,為改善鼻胃管問題,歐美國家開發出「胃造口」灌食工具,簡單來說,就是「用肚子吃飯」。傳統上由一般外科醫師執行,患者需全身麻醉,從胃部大彎處開個1公分的傷口,將胃造口的管子經皮下脂肪與腹膜直接穿進胃,利用管子尖端的類似水球的囊袋,注水後方便外科醫師將腹壁與之縫合,但手術時間較長,費用也較昂貴。

 

透過「經皮內視鏡胃造廔術」(PEG)裝置胃造口,過程僅約15至30分鐘,且健保有給付。在給予病人鎮靜與止痛藥物後,以內視鏡經口進入胃部,採局部麻醉利用穿刺針穿過腹壁及胃壁,由此路線放入導線,用胃鏡將導線拉出口腔,套上餵食管後,再將灌食管沿食道重新拉進胃部,最後由肚皮穿出,即可作為灌食入口。

 

張家熙補充,雖然胃造口優點很多,但對於口腔或食道狹窄以致內視鏡無法通過進入胃內、有瀰漫性腹膜炎、神經性厭食症、預期生命期望值低、先前曾做過胃切除手術、肥胖、有大量腹水等的患者,則不建議透過「經皮內視鏡胃造廔術」治療。

 

張家熙強調,裝置胃造口的民眾,照護者僅需每天用生理食鹽水清潔造口周圍皮膚,並順時針旋轉灌食管,確認位置,平均每半年回門診更換管子即可。對患者及照護者來說,不僅改善外觀,亦能提升生活品質與尊嚴,建議可與醫師多溝通,選擇最適合的方案。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今天想跟大家聊聊「正面表述」的力量,每當新月許願時,看到星座專家都會提醒大家,一定要用正面的語句來描述自己的願望,例如避免說:我不要我身邊充滿討厭的人,而是要說:我希望我身邊充滿令人開心的人,因為,你要明確地說出你的「需求」。不清楚自己要什麼 只清楚自己不要什麼諮商心理師吳...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位65歲女性,晨起及夜間躺下睡眠時,常打噴嚏、鼻塞、流鼻水,嚴重影響睡眠,且有鼻涕倒流症狀,時常覺得喉嚨有異物感,甚至疼痛,因此至北市聯醫和平婦幼院區中醫科求診,治療後鼻塞、鼻水、鼻涕倒流狀況明顯改善,解決多年過敏問題,終於能安然入睡,睡眠品質改善,白天不再昏昏欲睡,...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一名30歲女性,平時熱愛爬山,為了今年攀爬百岳的目標,兩個月前開始到健身房訓練,且一週兩次跑運動場十圈,約5公里左右,但近來卻發現膝蓋有異物感,就連走路時都感到膝蓋卡卡,因症狀持續未好轉,便就醫求診,經X光檢查後,確診為因軟組織磨損狀況不同,才導致膝蓋不適。從事高強度運...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一名80歲老翁為B型肝炎患者,長期接受定期追蹤,肝功能都很穩定,但上月接受超音波檢查時,卻發現肝臟左側有顆1.9公分腫瘤,且肝癌指數升高,經微創腹腔鏡手術切除腫瘤,切片確診為第一期肝癌,所幸切面上未有任何殘餘癌細胞,術後患者恢復良好。傳統射頻燒灼術 肝癌腫瘤大不適用在台...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