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胃造口擺脫象鼻人 造福長期臥床吞嚥功能不佳患者

胃造口擺脫象鼻人 造福長期臥床吞嚥功能不佳患者

【NOW健康 林芊聿/台中報導】58歲賴先生因腦出血後長期臥床,又因吞嚥功能不佳,需倚賴鼻胃管進食,經復健1年後,行動能力提升不少,但語言治療師考量長期置放管子會造成患者喉嚨黏膜壓迫,與家屬溝通後,建議改以「胃造口」方式供給營養,術後不僅順利擺脫每月置放鼻胃管的痛楚,提升生活品質,也讓患者重拾開朗笑容,找回自信。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張家熙表示,當中風患者出現吞嚥困難時,通常會選擇以鼻胃管餵食,但對患者來說,鼻胃管置放過程相當不適,且1個月需更換1次,長期置放也容易造成喉嚨及鼻腔壓迫、潰瘍、出血等,加上鼻胃管容易滑脫、阻塞,既增加家屬照護困難,更影響患者在外觀與心理上自信,讓不少患者家屬苦惱不已。

 

張家熙指出,為改善鼻胃管問題,歐美國家開發出「胃造口」灌食工具,簡單來說,就是「用肚子吃飯」。傳統上由一般外科醫師執行,患者需全身麻醉,從胃部大彎處開個1公分的傷口,將胃造口的管子經皮下脂肪與腹膜直接穿進胃,利用管子尖端的類似水球的囊袋,注水後方便外科醫師將腹壁與之縫合,但手術時間較長,費用也較昂貴。

 

透過「經皮內視鏡胃造廔術」(PEG)裝置胃造口,過程僅約15至30分鐘,且健保有給付。在給予病人鎮靜與止痛藥物後,以內視鏡經口進入胃部,採局部麻醉利用穿刺針穿過腹壁及胃壁,由此路線放入導線,用胃鏡將導線拉出口腔,套上餵食管後,再將灌食管沿食道重新拉進胃部,最後由肚皮穿出,即可作為灌食入口。

 

張家熙補充,雖然胃造口優點很多,但對於口腔或食道狹窄以致內視鏡無法通過進入胃內、有瀰漫性腹膜炎、神經性厭食症、預期生命期望值低、先前曾做過胃切除手術、肥胖、有大量腹水等的患者,則不建議透過「經皮內視鏡胃造廔術」治療。

 

張家熙強調,裝置胃造口的民眾,照護者僅需每天用生理食鹽水清潔造口周圍皮膚,並順時針旋轉灌食管,確認位置,平均每半年回門診更換管子即可。對患者及照護者來說,不僅改善外觀,亦能提升生活品質與尊嚴,建議可與醫師多溝通,選擇最適合的方案。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相關推薦

20歲左右:適合20歲左右年輕人的運動很多,如滑雪、球類運動、長跑等,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但這個年齡段的男性在運動時應遵從“持之以恆”的原則,即運動量不必太大,但最好能夠做到每天運動30分鐘以上。一周進行鍛煉的次數也要在4到5次左右。年輕男性需要避免的是“...

閱讀詳情 »

1.爬樓梯是一項比較激烈的有氧鍛煉形式,鍛煉者須具備良好的健康狀況,並嚴格遵守循序漸進的原則。 2.爬樓梯的速度與持續時間應掌握好,初始鍛煉者,應採取慢速度、長持續時間的方 式,隨著鍛煉水平的提高,可以逐步加快速度或延長持續時間,當自己的體力能在1分鐘內登完5至6層樓或能持續10分鐘以上時,即可過...

閱讀詳情 »

只要選擇正確的練習方法就沒有問題,在經期練習有助於情緒穩定或減輕痛經,可練習靜坐和冥想呼吸練習,經期後期可做一些姿勢練習,但要減量,以不疲勞為度,不要做大幅度動作,避免倒立、伸展腹部和反轉性動作。     1.練習一周幾次較好?每次多長時間 答:從鍛煉身體的...

閱讀詳情 »

呼吸用得著學嗎?你坐著看這段話的時候都不知道呼吸幾次了,心想:什麼鬼? 人類在胎兒期間,就已經在子宮內練習呼吸。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呼吸就未間斷過,一切是那麼自然,使人幾乎忘了這件事的存在,可沒想到一跑起來,上氣不接下氣,呼吸竟變得這般困難。 除了一開始衝太快、暖身不足或沒有設定配速之外,最常見的原因就...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