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我被隔離了!「汙名化」隔離者 心理師:恐成壓力來源

我被隔離了!「汙名化」隔離者 心理師:恐成壓力來源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疫情邁入第3年,「隔離」、「居家檢疫」已成為所有人熟悉的事物。即使非返國旅客,在經歷過2021年5月的3級警戒後,大家對於在家防疫的生活都有更多認識;一般人可以在確實防護下, 短暫出門採購,其心理壓力不若被匡列者嚴重;那麼真的被匡列隔離的確診者,將面臨哪些壓力呢?近期因桃園機場群聚案,又有不少人被匡列,送至集中檢疫所。他們該如何面對並解決壓力?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科主任吳孟璋表示,檢疫者的壓力來源,較常見的是「汙名化」,像是被隔離的當事人會擔心鄰居對他有忌憚。另一個最常見的問題則是睡眠,有超過3成的隔離者有睡眠障礙。對照現實情形,傳出配合「7+7」春節檢疫方案,其後返回住處進行「一人一戶」居檢者,向媒體投訴自己被社區主委公開姓名、住處甚至阻攔,都顯示「汙名化」給當事人的傷害與壓力。


吳孟璋認為確診者與居家隔離者,兩人面對的問題略有不同。對確診者而言,醫院會治療呼吸道與肺部,投藥消除病毒,卻消除不了內心憂懼。吳孟璋分析,確診者的壓力來源,除了前述的汙名外,也有「對傷害他人的恐懼」。不少PCR陽性確診者,不擔心自己,而是擔心傳染給至親,身邊的人應盡量給予支持。


除了汙名化與恐懼傷害他人外,隔離當事人則可能會有無聊感。「就像放了長假,頭兩天還覺得很新鮮,第3天就不知要做什麼。」建議可透過讀本書、做點運動,與設定小目標來執行,來增加自我控制感。


「現在與SARS那段時間不同,透過網路聯絡他人很方便、快速,對於降低孤立感很有幫助。」建議周邊的人可透過網路、通訊軟體給正在隔離的匡列者或病友多一點支持。我們面臨前所未有的隔離生活,確診者常被批「破口」,汙名化如鐵鍊,將當事人的心門栓上,周邊的人務必及早對他們伸出溫暖的友誼之手,破除汙名,幫他們回歸正常生活。


更多NOW健康報導
▸癌症時鐘又快轉11秒! 大腸癌連14年居10大癌症榜首
▸2021年10大疫苗新聞公布 前3名都與新冠病毒疫苗有關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嚴選推薦:【訂閱】NOW健康 | 頻道 | LINE TODAY

相關推薦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1名40歲男性多年來以為痔瘡出血相當苦惱,但並未就醫,只是上網尋求谷歌大神協助,私下購買痔瘡軟膏,但痔瘡越來越大,甚至影響排便,且坐立難安,最後終於鼓起勇氣就醫,檢查發現,這並非痔瘡,而是1顆拳頭大的菜花。 美國國家衛生統計中心資料顯示,18至59歲男性生殖器感染人類...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行政院推出的「振興三倍券」明(1)日開放登記,實體券有3種登記或領取方式,7月1日至7日,與7月15日至31日,都可以在「振興三倍券」網站與超商預定領取,同樣分階段,可以在指定通路或超商領取。不善於使用網路民眾,也可以在7月15日至12月31日,攜帶健保卡,直接到郵局...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渝樺外電報導】瞬息萬變的環境,疫情產生的額外焦慮帶給整個世界多大影響?芬蘭奧博學術大學的心理系教授Matti Laine指出,因Covid-19疫情產生的焦慮問題會削弱工作記憶能力。英國大學認知神經研究所Oliver Robinson教授則指出,持續的焦慮也會導致失眠,導致工作記...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林郁敏/台北報導】1名33歲林姓女子從去(2019)年下半年開始,經常不明原因感到天旋地轉,眩暈時常伴隨著噁心嘔吐、全身不適,就醫時才被診斷為耳石鬆脫,該女子在治療期間遲遲不見好轉,因此自行上網參考「耳石復位術」教學影片,並試圖照著影音內容模仿,沒想到反而引起更嚴重的暈眩感及緊張發冷的...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