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打針治療感冒? 恐有感染風險

打針治療感冒? 恐有感染風險

(健康醫療網/記者潘以慈報導)1名高齡90歲阿嬤,到藥局櫃檯領藥時,抱怨之前感冒發燒,接受診所打針後,10分鐘後就退燒,但這一次醫師卻不幫她打針;嘉義長庚紀念醫院藥劑科組長張展維指出,其實這是錯誤觀念,打針只是治療的其中方法,仍存在產生不良反應的風險。

打針是將藥物注射到肌肉內或血管,透過血液循環將藥物送至引發病症的地方,而口服藥則必須經由腸胃道吸收後達到療效;張展維說,不管採取打針或是藥物治療,都應依照患者體質和病症給予適合治療,且目的都是為能將身體病症給予足夠的藥物濃度。

藥劑科組長張展維進一步說明,打針其實多用於急診或是住院患者,為了能快速產生藥效,醫師會使用針劑藥物來治療,但在給藥後,醫護人員也會密集觀察患者的反應,就是因為打針也可能會產生不良反應,加上細菌也恐會透過注射混入體內,提高感染性。

因此,以一般感冒而言,經由醫師評估下,給予口服藥用治病通常是足夠的,若要求打針,很多時候屬於過度治療;張展維提醒,患者若能自行服藥,就不一定接受注射治療,患者應遵從醫師囑咐,才能盡快遠離疾病。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8603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經常在共餐據點,與鄰居、老朋友一起用餐的陳爺爺,最近吃飯時總一邊盯著桌上食物,又一邊看著自己拳頭及掌心,提醒著自己飯量只能比拳頭多一些,至於蔬菜則要跟飯量一樣多,原來是在營養師協助下,學會「我的餐盤」健康飲食秘訣。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於107年公布「我...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大到開刀,小到拔牙,一般人多少有麻醉經驗,然而麻醉絕對不只是讓病人「不痛」或睡著,麻醉過程中,其實存在許多致命風險;藥害救濟基金會訪談高雄長庚醫院麻醉科張國安醫師指出,降低麻醉風險,民眾在手術前應詳述病史、飲食、生活習慣,並和麻醉醫師詳細溝通,降低麻醉風險。麻醉皆有風險...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編譯組/外電報導】1項新的研究表示,睡眠問題可能會增加罹患心臟病、中風以及其他腦部疾病的風險,研究發表在《神經病學雜誌》(Neurology)上。   研究對象為中國487,200人,平均年齡為51歲且無中風或心臟病史。主要調查他們是否有每周3次(含)以上的入睡困難,導致睡眠...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台灣糖尿病病患人數突破220萬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最新「糖尿病醫病認知度調查」發現,十年以上的資深糖友,對致死率最高共病—心血管疾病的關注度,隨著罹病時間越長而越低。糖友怕「看不見」 但最多糖友死於心血管疾病!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指出,糖友因擔心疾病...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