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打AZ前做血栓基因檢測找到高風險  醫師一看趕緊建議改打高端 

匯流新聞網記者胡照鑫/台北報導

新冠肺炎疫苗開打後,出現血栓的罕見副作用讓不少人開始重視血栓問題,日前桃園有母女三人在輪到可打疫苗前,想到家中長輩有血栓病史,警覺可能有相關風險,因此先進讓基因檢測,結果報告結果顯示三人中即有二人為血栓高風險,一人為中風險,醫師因此建議改打非腺病毒載體疫苗,降低誘發血栓發生。

德信診所院長劉德良表示, 這位母親因為的長輩有血栓病史,擔心自己也有同樣的問題,因此去做了深層靜脈血栓基因檢測,檢驗11大凝血基因,從報告中發現其中有6個基因是紅字帶有缺陷,趕緊找醫師進行諮詢。由於血栓高風險遺傳比例有20%至30%,建議要打腺病毒載體疫苗的人,最好先做基因檢測,若結果確定有遺傳增加風險的情況,就建議考慮選擇mRNA疫苗或其他血栓風險較低的疫苗。

台灣靜脈栓塞發生率比歐美國家低,容易讓人忽略所謂的血栓體質,根據Lancet子刊《EClinicalMedicine》顯示,新冠染疫後有血栓的人,死亡率仍較一般人多出高達一倍。其實,血栓體質能透過基因檢測,早一步預測風險,因此如果家中有人有血栓病史,應該要提高警覺性。 

深層靜脈血栓一般常見於腳、肺部、腦部、心臟,若是腦部的血栓,會讓人持續頭痛,劉德良說,尤其頭低下時會更痛,甚至會畏光、想吐、劇烈性的頭痛,這些都是腦部血栓的前兆。如果血栓是發生在下肢或上肢靜脈,就會造成麻、腫脹,通常較常發生在下肢,不過上肢也是有機率發生,如果單側腳腫脹、感覺麻,就建議快就醫。靜脈曲張從年輕女性到40幾歲女性都有可能發生。 

像是久站久坐的職業,像是老師、空姐、護理師、司機等都是靜脈曲張的好發族群,靜脈曲張者也是深層靜脈血栓的高危險族群,劉德良表示,其他深層靜脈血栓的高危險族群還有血栓家族病史的遺傳因素、自體免疫疾病病史嚴重外傷、大型手術者,以及靜脈曲張者、服用避孕藥、孕婦、年紀大的女性、身體質量指數較高者、糖尿病、吸煙者、心絞痛。

若身為血栓高風險族群,再加上遺傳因素,血栓風險係數又會更高,如果知道自己是高危險族群,可以考慮做深層靜脈血栓基因檢測。華聯生技遺傳專家表示,可以透過基因檢測來得知,深層靜脈血栓基因檢測中,有11大與凝血有關的基因,如果F2凝血因子、F5凝血因子、THBD血栓調節蛋白、PROC蛋白質C、PROS1蛋白質S、SERPINC1抗凝血酶III,這6大基因中只要有一項為紅字,就建議到遺傳諮詢門診評估。 

劉德良建議,久坐要多站,久站要多坐,其實深層靜脈血栓可以預防。建議平常要維持營養均衡,多喝水、吃蔬果,並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或睡眠,如果久坐的人,要起來動一動,久站的人也要找時間坐下,動動身體。平常可以測量脈搏,如果有減弱或單側肢體發紫併腫脹,那就要留心,堵塞的機率比較高,應該與醫師討論更積極處理。 

新聞照來源:freepik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有影】牙周病可以植牙嗎?醫師談關鍵三步驟

【有影】股市/10/18鴻海科技日「電動車」亮相?分析師點名「這類股」值得觀察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日前柯文哲才講過北市要編列預算,自購疫苗,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昨也在臉書發文表示強調凡事應該有備無患、作最好的準備,也有最壞的打算,自購疫苗是先預作準備。不過該篇貼文先是講了「疫苗全球缺貨」後又批評「政府為何買不到足量疫苗」,遭大批網友打臉留言「都知道疫苗不夠了還在罵政府買不到,這邏輯在哪?」黃珊珊2...

閱讀詳情 »

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趨緩,新北市長侯友宜今天公布新增4例本土個案,其中2例感染源待釐清。新北衛生局下午也公布確診者足跡,染疫者足跡到過花蓮鳳林站、World Gym板橋雙十店、全聯板橋莒光店等處。新北衛生局下午公布確診者最新足跡,案16040曾於8月12日下午3時09分從台北車站搭太魯閣...

閱讀詳情 »

南韓政府派人前往美國「催貨」,經協調後,莫德納總公司也承諾提前供貨。消息一出,外界質疑指揮中心何時啟動疫苗催貨?難道是在護航高端?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回應說,「護航高端這事情真的不要這樣再講」,因為高端也才60幾萬加上20幾萬劑的量能,不是說高端多到打不完,還是有生產量限制,不必用別...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