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拒絕上學? 幼兒分離焦慮恐致生理疾病

(健康醫療網/林宜慧報導)一名瘦小的幼稚園大班男童,從中班入學就吵著不想上學,半年後漸漸適應,卻因為在班上交不到好朋友,開始一想到上學就不停哭,甚至哭到吐、出現腸胃問題、全身不適,因免疫系統不好而時常感冒。家長帶他前往兒童特別門診,才發現孩子有好發於幼兒的身心症「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的行為,在3歲以前算是兒童發展的正常現象,一般3歲以後會逐漸消失,若到了上中班、大班的年紀還有,家長就必須注意;另外,分離焦慮也常出現於學齡幼童,通常發生在開始上學初期1-2個月,但如果這樣的狀況持續過長,潛在壓力與焦慮很容易影響孩子的正常學習,進而影響生理機能,成為身心症。

兒發基金會、保母協會特約小兒專家王宏哲指出,分離焦慮的成因,包含童年經驗、個人情緒及家庭因素,其中以家長對待孩子的方式影響最大。

家長的影響分為兩個極端,一類對孩子總是不放心,不讓孩子離開自己視線,孩子的安全感原本在一定年紀需要獨立,卻被阻止這方面的發展;另一類是家長在孩子某個年齡後開始減少擁抱等親密接觸,或太過迫切想跟孩子分離,例如太早把孩子送進幼幼班。

王宏哲分析,分離焦慮往往建構在「害怕」的情緒上,研究證實,過度害怕與長期恐懼,會讓大腦結構產生改變,認為一離開爸媽就會有不好的事發生,導致孩子無法離開照顧者的視線、無法單獨入睡,且出現不愛上學的問題。

6月開始各家幼兒園陸續辦理註冊報到,確定下學期進入幼稚園的家長,可趁這段時間多注意孩子的行為,讓孩子練習慢慢進入社交領域。王宏哲建議,可讓孩子與爸媽在同一空間並跟其他小朋友遊戲,或藉由一些團體互動遊戲,事先為孩子打開心防;若已有分離焦慮行為的孩子,可請專家或醫師評估、轉介參加訓練課程,療癒期約半年至1年,通常能正常適應學校環境。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9907

相關推薦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從2020年至今的COVID-19新型冠狀病毒直到今年中旬的疫苗問世,才終於看到隧道盡頭的微光。疫苗是目前預防感染最有效的措施,在歐美國家已核准BNT疫苗施打青少年(12至18歲),該國國高中生也已完成第1劑BNT疫苗的接種。台北市教育局今(16)日宣布市內12至17...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澍清/台中報導】台中49歲洪女士多年來飽受下背痛合併右下肢麻痛所苦,被迫躺床足不出戶,四處治療及復健並無改善,經親友介紹至骨科檢查發現是第4、5腰椎脊椎滑脫合併脊椎神經壓迫所致,經詳細討論與解說後,透過電腦導航系統合併前側位脊椎減壓骨融合手術治療,隔天即能穿著背架下床活動。 脊椎脫滑...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今(16)日新增1例本土病例與11例境外移入,令全台關注的本土病例,案號為「16882」,為80多歲女性。 當事人已接受兩劑AZ疫苗,Ct值為39.9,血清N蛋白陽姓,目前研判為舊案。雖當事人有發燒、腹痛症狀,然這與肺炎無關,當事人體內病毒量相...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某日有位6歲陳小妹妹某日晚上開始發燒,體溫約在37.5°C至38.5°C,雖然不高卻一直沒退。隔日家長求診,發現臉部與頸部呈現泛紅,同時有地圖舌及下肢輕微水腫。醫師安排流感快篩,結果為陰性,建議症狀治療並回家密切觀察。第3天上午持續發燒並發現手掌開始紅...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