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服用高血脂症藥物 須定期抽血檢驗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現代人多愛享受美食,不只是三餐,還要下午茶和宵夜,想不胖真的是很難,以致罹患高血脂症病人日漸增多;醫師提醒,罹患高血脂症可經由藥物控制,但在治療一個月後,即需抽血檢驗是否達標,之後每三至六個月也須檢驗是否控制良好。

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陳肇文教授表示,血脂異常可分為三大類,包括總膽固醇高的高膽固醇血症、三酸甘油酯高的高三酸甘油酯血症,以及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兩者都高,稱為混合型高脂血症;目前治療高血脂的藥物以史塔汀類(Statin)與纖維酸類(Fibrates)為主。

陳肇文教授指出,史塔汀類與纖維酸類藥物皆可降低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但史塔汀類藥物可抑制膽固醇合成,主要可減少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中含量約18-50%;纖維酸類藥物主要功用為降低血中三酸甘油酯濃度20-50%,並可增加高密度脂蛋白濃度10-35%。

陳肇文進一步指出,史塔汀類藥物副作用出現機率很低,重要的副作用是增加肌肉毒性,出現機會約為0.5%,嚴重時可能會造成橫紋肌發炎及暫時性腎衰竭;少部分的心血管疾病高危險群可能併用史塔汀與纖維鹽酸,但需謹慎追蹤肝腎功能。

陳肇文教授並提醒,有80~90%高血脂症患者經過藥物治療都可控制,而在用藥治療一個月後,即應抽血檢驗是否有達標,並且確認是否有副作用;之後即可每三至六個月抽血檢驗,以免膽固醇或是三酸甘油酯數值降太低,尤其是癌症病人與出血性腦中風病人,就不可以降太低。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9906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隨著資訊工程快速的演進,硬軟體光速般的進步,智慧醫療與精準醫學已是醫療4.0變革中不可避免的醫學挑戰與改變主軸;心臟血管內科的研究也其中之一。本身為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心臟血管內科教授的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劉秉彥主任認為,即使是資深的臨床心臟科醫師,有時也要小心花上20-30...

閱讀詳情 »

現年49歲的張小姐,2年前因嚴重腹瀉被診斷為腸胃型感冒,問診時無意間透露幾月前才摸到腹部有腫塊,在醫師建議下轉診至雙和醫院進一步檢查,竟發現已是卵巢癌末期!張小姐在經歷了手術與半年化學治療,卻在約1年半後復發,心情頓時又陷入慘淡。然而在醫師不斷的正面開導,加上家人細心陪伴下,再次接受化療,癌症指數才...

閱讀詳情 »

氣喘是兒童最常見的慢性疾病。氣喘經過適當的治療可以有效的緩解症狀,讓氣喘兒的生活品質提升至與一般兒童相等,且大大減低急性發作所需承擔的風險及負擔,目前5歲以下兒童的輕度持續型氣喘治療有「吸入型類固醇」及「口服白三烯素拮抗劑(Anti-leukotriene agents)」2項可選擇,但當家長面臨要...

閱讀詳情 »

兒童和青少年的營養知識和獨立判斷能力未臻成熟,雖然有選擇的權力,卻無判斷的能力,學校肩負著學術及生活教育的任務與信譽,校園中販售的食品具有示範的作用及功能。臺北市政府率全國之先,於民國85年即訂定相關規範,讓含糖飲料及不夠健康的食品退出校園。 國民飲食指標手冊建議,每日的添加糖攝取量不宜超過總攝取熱...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