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按摩泡熱水無效! 凍瘡恐發炎惡化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天氣寒冷,若手指、腳趾等部位,突然出現紫紅色的斑塊且有刺痛感,可能是凍瘡!皮膚科醫師表示,皮膚產生凍瘡一開始不會有感覺,如出現帶有紫紅色的斑疹、丘疹或結節,且遇熱皮膚愈癢,並伴隨灼熱、刺痛等不舒服的感覺,代表症狀已持續12至24小時,千萬不可泡熱水、按摩,以免發炎惡化。

皮膚科醫師黃郁琳表示,血管遇到低溫會自然收縮,避免體溫散失,但血管收縮過度,會導致局部皮膚的血流太少,造成缺血現象,包括患有紅斑性狼瘡、雷諾氏現象、冷凝球蛋白血症,以及白血病患者,得到凍瘡的機率比一般人高,而手指、腳趾、腳跟、鼻子、耳朵等末端部位皮膚最容易發生凍瘡。

黃郁琳指出,一般來說凍瘡依個人體質狀況症狀輕重程度,約1至3星期內會自然痊癒,不過患者若感到又痛又癢,甚至可能癢到抓破皮,最好就醫治療,醫師會開立血管擴張劑、抗發炎藥物,以及止癢、止痛等藥膏,避免皮膚受到進一步傷害。

黃郁琳強調,注意保暖是預防發生凍瘡的不二法門,提醒曾經發生凍瘡者,可能每到冬天都會發生,外出時最好攜帶保暖手套,在家記得穿著厚襪子或拖鞋,另外,也要避免穿著太緊的鞋子及褲子,以免血管受到壓迫,造成血液循環不好;若出現凍瘡則要避免泡熱水、按摩,避免症狀發炎、惡化。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2689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有一名36歲的上班族陳小姐,工作壓力大,過去2年經常感到腹痛、腹脹,每週至少發作1次以上,苦不堪言。經診斷為腸躁症,成大醫院胃腸肝膽科楊貳翔醫師建議以低FODMAP飲食改善症狀,終於不再腹痛、腹脹,恢復生活品質。腸躁症好發於女性 症狀:腹痛、排便異常腸躁症在台灣盛行率約...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二指鋼琴家陳彥廷,出生後被確診為威廉斯氏症,因出生時腦部缺氧,發展遲緩,表達能力微弱。母親施佳雯說道,「如果已經發生,一直去研究為什麼,那你永遠就會走不出來。」彥廷一家加入罕病基金會,在基金會提供的各項病友服務與醫療等資源下,發掘了彥廷的音樂潛能,找到情緒表達方式,和展...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這些類澱粉斑塊沉積如榕樹,是阿茲海默症類型!」林口長庚醫院核子醫學科教授林昆儒表示,失智患者發病前約10-15年前會出現乙狀類澱粉(beta-amyloid)堆積在腦部,建議在輕度認知障礙時,透過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揪出疾病種類。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長暨衛福部雙和醫院...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15歲曾姓少年從小就不愛吃米粉等細條狀食物,平常也習慣用嘴呼吸,只要一變天,就會感冒,過敏更是頻頻發作。父母非常擔心,又觀察到孩子下巴有點短,上下牙齒咬合不齊,便帶著孩子求診於齒顎矯正專科邱琬棋醫師,才發現小孩不愛吃細條狀食物、用嘴呼吸,都和口腔骨架、牙齒排列異常有關。...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