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掉肌肉、長肥肉「肌萎性肥胖」加速死亡 銀髮族不能粗茶淡飯!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年逾65歲,台灣人有些錯誤的飲食型態恐害你提早陷入「肌少症」危機。人口老化,肌少症已成銀髮族看不見的健康危機,研究就指出,光是臥床休息5天就會導致約1公斤的肌肉組織丟失。而董氏基金會今年訪談國內長者,更發現「粗茶淡飯、挑軟的吃、三餐不定」的3大錯誤飲食造成老人肌肉流失加速。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表示,在台灣,65歲以上人口的肌少症盛行率,男性約為23.6%,女性為18.6%,危機不小;她強調,50歲以上的靜態生活型態者,每年更約以0.5到1%的速度在減少肌肉量,影響所及,常伴隨出現骨鬆、骨折,甚至可能造成生活失能的問題。

造成肌少症的主要原因,包括有運動神經退化、相關荷爾蒙的減少、蛋白質合成速率下降、營養供給不足、久坐少動等。值得注意的是,肌肉流失過程,脂肪組織也會慢慢的堆積。

許惠玉指出,研究發現,30到60歲每年減少約0.23kg肌肉,但脂肪量卻增加約0.45kg,這一種肌肉質量減少與身體脂肪增加的狀態,被稱為肌萎性肥胖,如果肌肉流失的銀髮族群同時存在肥胖問題,對健康會產生加乘的負面影響,加速老年人的身體失能、罹病率與死亡率。

台灣民眾普遍有迷思,覺得隨著年紀大、活動量少,相對來說熱量與蛋白質攝取量應該要下降;但實際上預防肌肉量流失需要蛋白質的幫忙。為確保攝取的蛋白質,更有效利用來促進合成肌肉,董氏基金會建議,每天都應攝取足夠的熱量及蛋白質。

許惠玉說,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評估發現,食物中牛奶、蛋與雞肉為主要優質蛋白質來源,其胺基酸組成比例佳、易為人體消化吸收。而高血壓患者、預防癌症的飲食實行原則都是多白肉、少紅肉;尤其要預防肌萎性肥胖發生的長者,更應優先挑選脂肪較低、蛋白質較高的雞、魚等。

董氏基金會今年7到8月間,焦點訪談近50名、50歲以上民眾,分析發現三大錯誤飲食型態加速肌肉流失。

一:粗茶淡飯
多數民眾普遍覺得隨著年紀增加、活動量減少、胃口不好、三高忌口等因素,擔心蛋白質的攝取會伴隨著飽和脂肪的攝取,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飲食上變成清淡,盡量不吃肉,以全穀雜糧、蔬果為主,認為這樣的飲食型態才是健康養生。

二:挑軟的吃
上了年紀的長輩常因牙口不好問題,漸漸避開需要花力氣咀嚼的食物,尤其在肉類的選擇上,常轉變成專挑質地、口感較軟的肥肉,以及澱粉類食物。

三:三餐不定
剛步入50歲的樂齡者,自覺新陳代謝變慢、擔心三高及體重,認為少吃才不會造成身體負擔,如果肚子不餓,索性略過一餐;又或者退休獨自在家的長者怕麻煩,通常是選擇不吃、簡單煮碗清湯麵或吃前晚剩菜剩飯等隨便打發一餐。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有影】輝瑞、BNT新冠疫苗台灣有機會靠「它」買到! 莊人祥揭可能時間點

多久該量一次血壓? 40歲以上、停經婦女跟一般人頻率不一樣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勁報/記者張秦華/雲林縣報導】 45歲的李先生過去健康狀況良好,但這2個月來輕微活動就覺得喘,連躺下休息也不舒服。門診就醫評估診斷,原來李先生的不舒服源自心臟衰竭,俗稱心臟無力。經藥物治療,目前已無症狀,於門診規律追蹤。 國立成大醫院斗六分院心臟血管科林佳淩醫師,在今天的衛教活動中表示,心臟負責...

閱讀詳情 »

【勁報/記者于郁金/臺南報導】臺南市政府衛生局為了防制酒駕及酒癮戒治,特別與民政局合作推出「無酒婚宴增幸福」活動,期望扭轉臺灣喜宴喝酒文化,降低酒駕之行為及酒精成癮的問題,只要設籍為臺南市準新人,皆可以報名參加。 衛生局表示,活動辦法如下: 1、辦理對象: 設籍為臺南市即將辦理婚宴之新人,預計辦理1...

閱讀詳情 »

【勁報記者蔡宗武/高雄報導】 九月是國際失智症月,高雄市立小港醫院長照醫養整合中心與高雄市失智症協會於社教館舉辦關懷宣導活動暨失智養護講座,在疫情趨緩後,邀請民眾到現場吸收實用及有趣的知識。 小港醫院洪志興副院長表示院方重視長期照護服務與醫療安養的轉銜連結,因此成立院級「長照醫養整合中心」,配合政府...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