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接種莫德納疫苗打針處可吸金屬物 真能成「萬磁王」?

接種莫德納疫苗打針處可吸金屬物 真能成「萬磁王」?

【NOW健康 陳如頤/整理報導】國內新冠疫苗陸續開放意願登記與預約接種,疫苗拖打率截至7月12日,累計接種3,821,539人次,其中AZ疫苗接種2,005,079人次,莫德納疫苗接種1,816,460人次,目前新冠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為15.93%,至少接種1劑涵蓋率有16.27%。


隨著國內民眾施打新冠肺炎疫苗人數逐漸增加,越來越多人在媒體上或社群網路上描述一些各式各樣的不良反應,也引起了不少討論,台大醫院皮膚部朱家瑜教授特別將施打新冠肺炎疫苗後的常見皮膚反應整理成問答集如下,當中也包含近期被熱烈討論的莫德納手臂、萬磁王等網友熱搜問題。


Q1:最近網路與新聞盛傳打完新冠肺炎疫苗後,手臂竟然能夠吸住湯匙或其他金屬物的照片,請問是施打疫苗後的副作用嗎?


A1:其實人體皮膚本來就可以吸附一些湯匙或金屬物品,相關新聞從2008年到2016年在世界各國都有報導,也有許多科學家做了一些研究,證實這些並非人體有磁力,而是皮膚上的皮脂或分泌物造成的吸附現象,因為只要在皮膚上塗抹滑石粉後,這樣的吸附現象就會消失。


最近2個月,類似的新聞與影片在世界各國被廣為傳播,因此近幾周,世界各國的科學家都出來闢謠,包括美國疾病管制局(CDC),以及諸多歐美科研機構都發聲明駁斥相關謠言,也請民眾不要以訛傳訛。


Q2:施打新冠肺炎疫苗的常見皮膚反應有哪些?


A2:在2021年7月的美國皮膚科醫學會期刊(*)中發表了一篇世界各國414位民眾接受新冠肺炎mRNA疫苗後皮膚反應(83%施打莫德納疫苗、17%施打輝瑞/BNT疫苗)的分析報告,其中最常見的4種皮膚副作用包括:


1.延遲性大型局部反應(delayed large local reactions),又俗稱「新冠手臂」。
2.局部注射處反應(local injection site reaction)。
3.蕁麻疹反應(urticarial eruptions)。
4.全身性過敏疹(morbilliform eruptions),也稱作「麻疹樣藥物疹」。


其他還有一些比較少見的副作用,例如:凍瘡樣病灶、肢端紅痛症、原有皮膚病惡化、玫瑰糠疹、單純疱疹、帶狀疱疹、填充物注射處(例如原本臉上打過玻尿酸的地方)紅腫等各式各樣的皮膚疹。


Q3:什麼是「新冠手臂(COVID arm)」?


A3:就是前面提到最常見的皮膚反應,正式名稱是「延遲性大型局部反應」,根據2021年7月份美國皮膚科醫學會期刊的報告,大多數是在施打莫德納疫苗的人中出現,占全體通報數的94%,其中大部分的人(66%)是在第1劑後產生此反應,約有30%通報者是在第2劑後產生;至於在通報打輝瑞/BNT疫苗出現皮膚疹的人之中,則分別有15%與18%在第1劑與第2劑後出現此反應。


不過,大家也不需要太擔心,因為在莫德納的臨床試驗中,在全部受試者中只有0.8%的人出現「延遲性大型局部反應」(**)。而且這種反應在施打第2劑時,發生的比率更低。此外,我們在台灣施打AZ疫苗的族群中,也看到好幾例新冠手臂的案例。


此反應的特徵是大約在施打新冠肺炎疫苗後大約7至8天發生,在打過疫苗的手臂上會腫一大包,又腫又熱又痛,可能會有點癢,很像大家平常熟知的蜂窩性組織炎。


目前推測「新冠手臂」有可能是對疫苗中的賦形劑——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過敏所造成(***),一般大約3至4天之後就會逐漸消退,最長甚至可達25天。


一般建議可以局部冰敷紅腫部位來改善症狀;如果真的很腫痛,也可以使用口服抗組織胺加外用的類固醇藥膏,有時可以加止痛藥來治療。而且,這樣的人還是可以打第2劑新冠肺炎疫苗,而且通常第2次再施打同一種疫苗時,雖然會更快出現紅腫,但反而症狀會比較輕微也比較快消退,甚至有約一半的人沒有出現新冠手臂反應。


Q4:我本來就有蕁麻疹或是皮膚過敏,可以打新冠肺炎疫苗嗎?


A3:雖然在常見的4種皮膚副作用包括了蕁麻疹反應,但是經比對分析後,發現這些副作用的發生與原先通報者是否有蕁麻疹或過敏體質無直接關係。因此,目前認為原本有蕁麻疹或皮膚濕疹的人,還是可以接受新冠肺炎疫苗。


*本研究是在世界皮膚科醫學會聯盟(ILDS)與美國皮膚科醫學會(AAD)合作進行的世界各國施打新冠肺炎疫苗皮膚不良反應登錄系統中,從2020年12月至2021年2月的3個月期間,收集到的414例通報個案進行分析,發表於《美國皮膚科醫學會期刊》(JAAD)2021年7月號(J Am Acad Dermatol 2021;85:46-55)。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2021年2月號(N Engl J Med 2021;384:403-16)。


***《美國皮膚科醫學會期刊病例報告》(JAAD Case Reports)2021年4月號(JAAD Case Reports 2021;10:92-5)。


更多NOW健康報導
▸老人不打AZ給年輕人打! 疫苗意願開放18歲以上登記
▸65歲以上長者訓練肌力防跌倒 圖解6招坐姿訓練秒學會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台灣醫級邦——華人醫療保健自媒體平台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許多人認為,蛋黃膽固醇很高,高血脂、高膽固醇患者要盡量少吃蛋。臺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王治元在臺灣醫學會所舉辦的臺灣醫學週系列演講中指出,國外最新研究顯示,高血脂患者吃蛋,並不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生率、死亡率,每天吃一、兩顆蛋,並不會產生大礙。 蛋對血脂濃度 影響有限 王...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10歲的張小朋友,有慢性鼻過敏病史,此次因為雙手肘彎曲處及膝膕窩處皮膚搔癢厲害,曾經被診斷為異位性皮膚炎,皮膚搔癢不能緩解,久經搔抓後角質增厚,形成慢性苔癬性病變,中醫給予祛風養血等藥物,以科學中藥當歸飲子為主方作加減治療,患者皮膚發癢及搔抓改善,症狀解除並且達到穩定狀態...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近來,治療糖尿病藥物越來越多樣化,像「SGLT2」(鈉-葡萄糖共同轉運蛋白2)抑制劑便受到醫界矚目。臺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副秘書長李弘元在臺灣醫學會所舉行的臺灣醫學週系列演講中指出,SGLT2抑制劑是新型治療糖尿病藥物,主要功能是減少腎臟再次吸收尿...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86歲的孫越,曾是菸齡將近38年的老菸槍,10年前被診斷罹患「肺阻塞」,以為戒菸就沒事,但每年仍肺部反覆感染,多次高燒住院。他說,菸的傷害會糾纏一輩子,現在出門都要一定戴口罩,避免到人多場所,多喝水、勤拍痰,希望疾病不再發作。 10秒有1人死於「肺阻塞」 根據國健署資...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