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控糖早「胰」步 有效搶救胰臟功能

控糖早「胰」步 有效搶救胰臟功能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七十歲的王老爹(化名)罹患糖尿病三十多年,糖化血色素都在12%以上,從醫學中心看到地區醫院,每個醫生都告訴他血糖太高應該要打胰島素,但王老爹就是堅持不想打胰島素,甚至因此換醫院換醫生看診,某一次原本醫師請假的狀況下,王老爹改掛高雄健仁醫院新陳代謝科蘇聖棋醫師的門診,雖然王老爹是其他醫師的老病人,但蘇醫師還是從頭開始衛教並跟早有主見的王老爹討論血糖控制。

運動、飲食控制高血糖有極限 高血糖當心併發症

蘇聖棋醫師分享,「我知道他不想打胰島素,所以先跟他交換條件,要配合認識碳水化合物與嚴謹的飲食控制、運動方面則要加入肌力的訓練;他依照我的建議做了幾個月,糖化血色素就有明顯的進步到8.6%,但王老爹糖尿病罹患太久,光靠運動、飲食的改變也只能讓糖化血色素停留在8.5%左右,原因還是在於王老爹胰臟功能只剩下一成,經過兩年反覆說明與建議,王老爹終於同意施打胰島素,血糖值果然再進一步下降到7%以下,連蛋白尿也有改善 。」

看到病情獲得控制,王老爹才了解到醫師的用心良苦,也更願意積極控制糖尿病;蘇醫師提到門診中還有很多患者像王老爹一樣,需要早點使用胰島素。因為空腹血糖超過250 mg/dL或是隨機血糖超過300 mg/dL,會有所謂的葡萄糖毒性,胰臟分泌胰島素功能會快速下降,長期下來就會造成胰島細胞的傷害。國內胰島素施打率大約只有12%,與國外施打率仍有一段差距,主要原因之一在於病友對於胰島素普遍存在許多迷思,像是恐懼針劑的疼痛感以及擔憂「是否胰島素施打會造成視力、腎功能惡化」;蘇醫師提醒,血糖控制不佳才是發生併發症的主要原因,及早控制好血糖才能真正避免糖尿病併發症的傷害。


控糖早「胰」步 有效搶救胰臟功能

及早使用胰島素 搶救胰臟功能

蘇醫師進一步解釋,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是以胰島素阻抗為主;當患者身體細胞對於胰島素不敏感的狀況下,胰臟被迫大量分泌胰島素,就像超時工作的機器一樣容易故障,長時間下來胰島細胞持續受損,讓血糖逐漸失去控制,「根據國內外的研究,及早使用胰島素對於搶救胰臟功能會有幫助。」蘇醫師說,注射胰島素不僅可以大幅降低血糖,也可以讓超時工作的胰臟獲得喘息的空間,根據國外研究及早短期使用胰島素的糖尿病患者,可以恢復胰臟功能達三分之一,甚至病情獲得控制之後,有機會慢慢降低劑量到完全脫離胰島素。「我在門診時也會利用簡單易懂的圖表,讓患者可以清楚了解糖尿病和目前用藥想法,再一起討論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釐清血糖控制不佳原因 選對治療武器

蘇醫師強調,患者一定要知道自己為何會罹患糖尿病以及釐清造成血糖控制不佳的主要原因,才能在治療時選擇適當的武器控制病情。「現在胰島素有很多劑型,有長、短效甚至混和劑型,另外也有胰島素加上腸泌素的產品,等於是有很多武器可以來對抗糖尿病。」

蘇醫師提醒,要控制好糖尿病一定要跟醫師詳細溝通,不僅要遵從醫囑使用藥物,而且一定要定時監測血糖和追蹤糖化血色素;如果醫師真的建議要使用胰島素,也不需要擔心害怕,因為現在施打的針頭非常細,正確施打不會造成明顯疼痛,千萬不要因為害怕拒絕針劑而耽誤病情的控制,這樣反倒會增加併發症的發生。

MAT-TW-2001055-1.0-11/2020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821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林怡亭報導)1名剛滿月的嬰兒,因頭習慣偏向一邊,儘管媽媽擺正,仍又回復習慣的姿勢,因此媽媽決定帶嬰兒就醫檢查,結果醫師確診為斜頸症;嘉義長庚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林衢序指出,斜頸症通常多為胎兒在子宮內胎位不正,促使胸鎖乳突肌發育受限所導致。斜頸症分為先天性和後天性,其中先天性斜頸多發生於新...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潘以慈報導)2013年第6屆國際婦女發明展日前在韓國首爾舉行,靜宜大學化粧品科學系講師吳珮瑄所研發的「微胞技術促進經皮傳輸之應用」微乳液作品,獲得民生用品類獎項金牌獎,而產品即將大量生產上市。吳珮瑄講師表示,今年有全球30多個國家參展,參展作品呈現女性特有的細緻,多以創新醫療、日常用品...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林怡亭報導)根據研究顯示,女性出生後,每一側卵巢內約有有一百萬顆卵子,隨著年齡增長,到40歲時,每側只剩兩千多顆,甚至到50歲僅剩約兩顆;台南醫院婦產科主任蔡永隆指出,通常女性約50歲時已停經,想要生孩子的機率恐更非常渺茫。臨床上,就曾有1名54歲婦人,因求子多年,決定接受試管嬰兒人工...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傳統在治療肺癌上,多以標準的胸腔鏡手術居多,且手術過程需要3個以上切口來進行,造成術後感染機率較高,為能改善此狀況,高醫將胸腔內視鏡手術改良為二切口,減少手術傷口,有效提升患者恢復時間。過去傳統開胸手術,不但傷口大,且出血多,術後患者也必須忍耐疼痛;高醫胸腔外科主治醫師李瑞...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