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推翻隔離室內皆病毒一說 台研究團隊論文受學界重視

推翻隔離室內皆病毒一說 台研究團隊論文受學界重視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雖然目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在台灣日漸趨緩,但WHO警示,全球仍處於第1波疫情中,若出現第2波疫情高峰,恐增加控制難度。台北慈濟醫院於疫情期間共收治17名案例,醫療團隊整理照護經驗分別投稿於國內外醫學期刊。


以內科加護病房主任蘇文麟為首的研究團隊於《微生物免疫感染》雜誌(Journal of Microbiology, Immunology and Infection)發表〈口罩和閉環呼吸機可防止負壓環境中COVID-19患者的病毒於環境擴散〉,此為針對新冠肺炎患者住院期間周邊環境的研究,結果顛覆疫情初期外國期刊所指「隔離病室內各個地方皆有病毒存在」的認知,引起學界重視。


一來考量外國期刊並未說明是否在提供病人戴上口罩的情況下進行研究;二來疫情初期,醫護人員在照護染疫病人時,經常陷入是否會被感染的擔憂中,因此為了確認病毒在染疫病人戴上口罩或插管狀態下是否仍有散布可能,研究團隊針對3位因新冠肺炎住院的病人進行環境採檢。


蘇文麟主任指出,在3個住院病人中,1人為重症、2人為輕症,從床欄、床墊、置物櫃、廁所門把、窗簾、病室出風口等周邊環境,到口罩、呼吸氣管路、透析液體、漱口水、肛門拭紙等潛在的病毒傳播途徑,1個病室約有16個點採檢。而負責採檢人員必須在每日病室清消前入內,換上個人防護裝備PPE後進入病室進行「環境採檢」,然後送到台北慈濟醫院檢驗室以「即時反轉錄酶聚合鏈酶反應(Real Time RT-PCR)」技術檢測是否有新冠病毒的RNA殘留在環境裡。


研究發現,在輕症病人持續戴口罩、重症病人插管的狀態下,僅在口罩內面、呼吸器接管的過濾器內接近病人端、密閉式抽痰管路內發現病毒存在,而周圍環境皆是乾淨、無病毒的狀態。蘇文麟主任說明,病人呼吸時,吸的是乾淨空氣,吐氣才會有病毒存在,所以透過口罩跟呼吸器過濾器來過濾病毒,便可有效防止病毒造成環境擴散。


此外,針對環境清潔消毒,醫療團隊則以1:10的漂白水清理病床周圍,以1:100清理病室地板,以保乾淨無虞。經此研究,研究團隊確定醫院常規的呼吸道防護以及環境清潔是有效阻隔病毒的良方,未來,前線醫護將能安心照顧病患,保障自身安全。


更多NOW健康報導
▸長期用棉花棒掏耳朵 這習慣恐引發感染甚至耳膜破裂
▸北部粽PK南部粽熱量比一比 端午吃粽可別放縱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糞便潛血陰性別高興太早! 因為大腸癌不一定會出血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根據統計,「不寧腿症候群」盛行率約3%到15%,大多是中年之後才發病,而且以女性居多,是男性的兩倍;臨床上,病人多是因為腿部有麻脹與灼熱感,而會出現愛抖腳的不寧腿現象,進一步就醫更是發現,有很多病人是因為缺鐵性貧血所導致。 會衝動的想動一動腿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黃軍瑋報導)俗話常說:「中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老一輩的人也習慣喝各種養生飲來做保養,真的是如此嗎?其實古人將中藥分為上品、中品及下品,各有適合服用的時機。吳明珠中醫師說明,上品藥材可補氣、通血,如人參、丹參,能調理五臟六腑、體內陰陽平衡。中品為全穀雜糧類,包括糙米、薏仁...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陽光下除了有紫外線,藍光也很強,都可能會傷害眼睛;此外,3C產品也有較高能量的短波長藍光,長期使用3C產品,或許對眼睛會造成傷害。所以,現代人在藍光充斥的環境中,如何預防眼睛受到藍光的傷害?除了做好眼睛防護措施,由內而外的防護也很重要,尤其是補充葉黃素,該如何選擇以及...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現代人生活忙碌、工作壓力大,常常忙到三餐不定時,過餐又沒食慾,導致情緒起伏大,容易為了小事就動怒,明明累了一整天,但夜晚又睡不著。醫師提醒,這種不良的生活習慣一日復一日,不只身體疲累,心理壓力也大,長期可能罹患憂鬱症。 憂鬱症常見徵兆 雙和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李耀東指出...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