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新冠境外移入再添5名 第536例回溯採檢陰轉陽確診

新冠境外移入再添5名 第536例回溯採檢陰轉陽確診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今(19)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5名新冠境外移入病例,病例分別有第536例至540例,當中第536例入境時有症狀,機場採檢陰性,居家檢驗時症狀持續自認過敏未通報,卻在指揮中心因第530例回溯檢驗,竟發現病毒核酸成陽性,目前指揮中心已針對第530例相關立專案討論,預計1周將對外報告。


本國籍20歲男從法回國回溯檢驗確診 居家檢疫有症狀未通報


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第536例是本國籍20多歲男性,10月9日出現喉嚨痛症狀,11日由法國入境時主動告知,機場檢驗陰性,居家檢疫時12至13日陸續發生咳嗽、腹瀉、全身倦怠、呼吸困難等症狀,但在機場檢驗陰性,加上本身有過敏體質,可能讓個案未想到是感染而沒通報,回溯採檢才發現。


中國對第530例有疑義 指揮中心展開回溯檢驗專案


針對回溯採檢羅一鈞解釋,當我國疑似有輸出病例時,也希望對方能仔細確認,當第530例(中國移入)出現,後,中國衛生單位也有類似疑義,認為當地沒有疫情散布,因此我方回溯採檢,當天同一個實驗室所有受檢者,全部重新檢驗,包含與第530例10月11日同天入境24人,與醫院檢驗檢驗7人。


羅一鈞持續說明,檢體來源包含殘留檢體與重新採檢,醫院檢驗者在回溯採時,已經其中1名因肺炎死亡(確認非新冠)無法重採,因此回溯採檢共30人,目前找出第536例,其餘29人仍是陰性;羅一鈞強調,回溯採檢已在專家會議討論,相關事宜將在1周後對外報告,目前不便多說,請各界稍等最終結果。


俄羅斯與印尼青少年來台就學 分別檢出病毒確診陽性


另外羅一鈞也說,1名10多歲女性俄羅斯女性,10月9日計畫入境就學,來台前曾到土耳其旅遊數日,登機時持有10月7日持自費採檢陰性證明,在台灣居家檢疫,10月16日出現味覺喪失,17日衛生單位安排採檢今日確診,目前掌握接觸者5人,其中1人是接機同學,同班機接觸者仍在調查中。


同樣是計畫來台讀書,居家檢疫期滿確診個案(第539例),是1名10多歲印尼籍女性,10月3日入境台灣,至今沒有異常症狀,18日居家檢疫期滿校方安排檢驗今日確診,目前掌握接觸者53人,包括接觸者49人、防疫車隊司機1人、專車接觸者3人,當中1名專車接觸者列居家隔離,其餘列自主健康管理。


2名菲律賓入境確診 台灣累計540名新冠個案


另外2名境外移入病例,都是由菲律賓移入,第537例是本國籍40多歲男性,長期在菲律賓工作,入境時無症狀,居家檢疫期滿前採檢確診,第538例是30多歲菲律賓籍男性,計畫來台工作10月4日入境,來台至今沒有不適症狀,居家檢疫期滿前採檢確診。


羅一鈞補充,目前除入境有症狀者,必須在機場採檢外,菲律賓入境、境外生、來台在長照相關工作移工等人,都會在居家檢疫期滿前採檢;指揮中心統計,國內截至目前累計540例確診,分別為448例境外移入、5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及1例不明。確診個案中7人死亡、493人解除隔離、40人住院隔離中。


更多NOW健康報導
▸醫美電音雙波合併使用 撫平肌齡不傷荷包受小資族青睞
▸愛愛用神油想要「硬起來」 男子腫脹不退連帶女伴過敏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新冠肺炎COVID-19 全民疫起加油!

相關推薦

女性氣血不足的原因1、節食所致 部分女性崇尚骨感美,過於節食或偏食,導致因虛耗過度、補服不夠而出現營養不良、氣血兩虛。這樣的女性常因平素氣血不足不能養胎,易致流產。 女性氣血不足的原因2、便秘所致 便秘導致大腸在吸收水分和養分的同時,也會吸收代謝產物或宿便中的毒素。表現在消化系統則是腹脹、食慾不振...

閱讀詳情 »

酒的釀造,在我國已有相當悠久的歷史。在中國數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中,酒與文化的發展基本上是同步進行的。以下7類人群不能喝酒,尤其不能吃藥同時喝酒,千萬別小看藥物和酒的作用關係,真的的可能“要人命”!當然,如果您有以下疾病傾向,也建議不要喝酒。甚至偶爾當做推辭喝酒的藉口也是可以酌...

閱讀詳情 »

電腦族如何保護眼睛?由於電腦族久坐電腦前,迫使眼睫狀肌處於收縮緊張狀態,從而使晶體變凸以適應視近物,眼睛長期處於緊張狀態而得不到休息就會導致近視。視覺的過度疲勞易導致青光眼。長期使用電腦者易患眼病。其實這是很多“計算機族”的通病!這是因為很多人因工作的需要,那麼,你們是否也...

閱讀詳情 »

專家指出,健康的午睡以30分鐘最恰當。如果時間太短達不到休息的效果,時間太長,醒來後又會感到輕微的頭痛和全身無力,而且容易影響晚上的睡眠。 白領女性應該保證睡眠 如果沒有好的睡眠,白天總是體力不夠,下午尤其頭昏腦脹,晚上睡眠質量差,即使早早上床,也難以入睡,睡眠不足也導致皮膚、身材、情緒出現問題,...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