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新冠狀病毒引恐慌! 醫籲:慢性病患須謹記持續領藥

新冠狀病毒引恐慌! 醫籲:慢性病患須謹記持續領藥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新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延燒,連醫院人潮都變少了,但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患者記得回診領藥!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秘書長王治元指出,SARS時就曾發生病人不敢領藥,那時期血糖控制普遍不佳;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臺大醫院內科教授王宗道,則呼籲台灣沒有社區感染,只要戴口罩、勤洗手,在醫院別逗留太久,都不會有問題,反而慢性病若不控制風險會更高。

新冠病毒來襲 慢性病患者風險在哪?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慢性病患者出門應戴口罩,做好保護措施。為何這類患者風險較高?王宗道教授指出,這類患者免疫力相對較低,但更重要的是,慢性病容易血管狹窄,當感染肺炎會加重缺氧的情況,開始喘不過氣,由於原本器官耐受性就差,進一步惡化,恐產生免疫激素風暴,出現全身多種器官衰竭、休克和敗血症等重症,導致病情更嚴重。

因此,面對相同感染疾病,有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死亡率可能高達2-3倍。

王治元醫師則表示,目前資料不足判斷糖尿病患者感染新冠肺炎後的影響,但根據其他冠狀病毒研究,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感染後,確實併發症較嚴重,後續死亡率也較高;病毒會造成患者呼吸困難、肺部纖維化,慢性病患者對於本身心血管疾病的耐受力,會比沒有染病、同齡的患者更差。不過,王治元醫師推論,應有多元因子存在,包括當下血糖變化等都會影響,不是單一因素造成。

慢性病患者怎麼防疫? 應持續領藥並加強自我管理

王治元醫師說,最怕慢性病患者不敢回門診領藥,可能會造成糖尿病患的血糖控制不理想,就是與治療脫鉤的後遺症。呼籲患者做好飲食、作息,到戶外空氣流通處運動,並監測血糖,固定服藥,血糖需要長期穩定控制,注意手邊藥物是否夠用,回診時更要記得提供血糖監測報告。患者也應予與衛教師保持聯繫,了解自己血糖控制不良的原因。

高血壓患者則要遵循「722口訣」:連續7天量測、早晚各1次、每次量2次。王宗道教授建議,目前台灣沒有社區感染,沒有那麼可怕,不要過度反應,只要戴口罩、勤洗手、不要摸口鼻,在醫院別逗留太久,回診領藥都不會有問題,反而慢性病不控制風險更高。

王宗道教授還說,尤其氣溫忽高忽低,8成患者血壓容易升高,冬天藥量平均會比夏天多1-2種,若7天平均血壓超過140/90mmHg,應諮詢醫師調整藥量。他強調,三高疾病中,血壓最容易起伏,「會有腦中風、血管破裂、心律不整等風險。若突然有不舒服的時候,建議也要量血壓。」

善用院外慢性處方籤窗口 疫情一時,疾病要長期控制

王治元和王宗道共同呼籲,慢性病患者可利用慢性處方籤院外領藥服務窗口,患者除第一次必須至醫院看診外,第二、三次可就近社區藥局領藥,但提醒滿三個月後,還是要親自至診間給醫師檢查才能繼續領藥,才能平安遠離肺炎疫情,提升生活品質。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516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糖尿病患者失明是一般人的25倍,10年後發病率上升至6成,20年內病變發病率更升高至9成,糖尿病的高血糖會造成眼睛病變,例如眼底水腫、出血、嚴重時玻璃體出血都會發生。視力模糊才就醫 原來是糖尿病引起許多糖尿病患者,因為血糖過高、明顯感受...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名80歲的黃姓老婦(化名),本身為慢性B型肝炎合併脂肪肝患者,過去曾接受肝癌手術,近日在術後檢查時發現胎兒蛋白指數過高,經超音波及電腦斷層檢查,均無發現任何復發腫瘤;但後續幾個月胎兒蛋白指數仍不斷升高,為找出肝癌病灶,主治醫師安排老婦進行核磁共振檢查,在搭配MRI標靶...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肺動脈高壓恐心衰竭 留意「喘、咳、血、腫、暈」肺動脈高壓被稱為「心臟的癌症」,確診條件是肺動脈平均壓力超過25mmHg,長時間的肺動脈高壓會對右心造成很大負擔,極有可能導致心衰竭。常見5大症狀包括氣喘、咳嗽、咳血、下肢水腫、暈眩等,許多患者容易延誤一、兩年才確診。臺北榮...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1月12日受到強烈大陸冷氣團影響及輻射冷卻影響,各地天氣寒冷,今年寒流再三襲台,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持續提醒民眾注意保暖,特別是長者、三高及心血管疾病患者,務必做好防寒措施,以嚴防因低溫及溫差過大,促發心血管疾病之急性發作,千萬別輕忽低溫對身體健康的影響。機車族要保暖 注意...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