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新冠輕重症患者要運動 研究:抗發炎、改善情緒

新冠輕重症患者要運動 研究:抗發炎 改善情緒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本土確診數增,目前國內已超過兩萬兩千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疾管署資料指出大部分的新冠肺炎患者為輕症,不過即便是輕症患者,也可能因為疾病導致疲倦、無力,進而影響生活。

固定體能活動  適度有益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WHO)針對COVID-19後如何自主做復健運動的部分也給出建議。體能活動對身心健康的益處已獲得充分證實,研究發現低度的全身發炎反應與代謝和認知功能障礙及憂鬱有關,而運動可改善代謝功能並具有抗炎作用,另外在交感神經和下視丘-腦下垂體中發現,定期體能活動可提高身心面對壓力的適應力,也可增加大腦神經的可塑性和神經生長因子進而改善情緒和認知。

運動後不覺得喘 運動量可增加

運動不足與運動過度對身體都不會有好處,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張瑋珊職能治療師表示,當運動後若能不間斷說出完整句子且不覺得氣喘,代表可增加運動量;若根本無法說話,或一次只能說一個字且嚴重氣喘,代表運動過量;若能說一個句子,停一兩下喘口氣,且出現中重度的氣喘,代表正確的運動量,為了提高體適能,運動時感到氣喘是正常的。

運動有分三期 增加肌力訓練

運動應分為暖身期、運動期及緩和期,暖身建議持續5分鐘,結束時感到微喘的狀態;運動期的部分,張瑋珊職能治療師表示,每週可安排5天,每次20-30分鐘的體適能運動,依體能來漸增運動時間,另可安排每週2~3天的肌力訓練運動,每次訓練間隔至少48小時,或可安排手肘彎舉訓練、推牆起身動作、膝伸直訓練、深蹲、抬腳跟訓練等。

緩和期的部分也建議應安排持續約5分鐘的放鬆運動,例如緩慢行走、原地踏步、重複暖身運動及伸展運動,適當的放鬆運動可防止運動傷害病幫助身體恢復到休息時的狀態。

【延伸閱讀】

全球陷入「新冠失眠」 台灣失眠者大增 高達近6成

COVID-19疫苗追加劑接種後皆有效提升抗體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325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NOW健康 楊芷晴/台北報導】現代人工作忙碌,經常三餐不定時,有時為求方便而選擇速食或超商微波食品當作一餐,導致營養攝取不均衡的情況越來越普遍。如果體內經常缺乏某種營養,除了影響代謝功能及兒童發育生長,有過敏體質或是慢性病史者,也可能因此病情加重。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指出,若能在飲食中多補充能增...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盈臻/新竹報導】40多歲的王先生,2年前因突發性手腳無力就醫,經診斷後確診為缺血性中風,治療期間發現,由於心房顫動造成心臟產生血塊堵住腦部血管所致,因此服用抗凝血藥物預防再度中風,治療後復原良好。然而於今年初,王先生又出現步態不穩和頭暈等症狀,至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心臟血管科就診,發現是...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部分曾因血栓導致腦中風患者,會使用抗凝血藥物控制病情,衛福部食藥署在食物藥品安全周報提醒,如果服用凝血劑Warfarin,食用富含維他命K深色蔬菜應該要特別小心,一定要與營養師和醫師諮詢,平衡用藥量與青菜攝取量,千萬不要不吃,否則反而失去很多營養素。 北市聯醫忠孝院區...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今(22)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布,新增4例境外移入病例,包含本國籍、印尼、與菲律賓,當中1名入境前有症狀,2名檢疫期間出現異狀,1人至今沒有身體不適,目前匡列接觸者16人,其中7人列居家隔離。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目前認定來台移工與境外學生比較弱勢,先不需要3...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