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新型無導線心律調節器 併發症約降五成

新型無導線心律調節器 併發症約降五成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一名80多歲老先生,身體硬朗,但三年前卻被診斷出罹患病竇症候群,但裝上傳統心律調節器後,左胸口節律器上方,皮膚卻反覆破損感染,兩年前更出現傷口蜂窩性組織炎,前後反覆治療,期間還進行2次清創手術,後來才經醫師評估後,改以新一代膠囊型無導線心律調節器治療,術後患者恢復良好,且行動也不再受限,生活品質逐漸改善。

傳統節律器導線併發症多 患者得承擔風險 

無導線心律調節器是直接植於心臟,少了額外導線連結,根據研究證實,有效減少傳統節律器造成的傷口感染,及導線老化問題,患者也不用擔心因導線而限制活動困擾;新竹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林柏霖指出,傳統心律調節器,容易出現表皮傷口破損、發炎感染等併發症,尤其治療後,感染過的部位復發率高,多數患者最終得移除原來節律器,再於另一邊植入新的節律器,對於患者生心理而言,都是身心煎熬。

無導線心律調節器體積小 膠囊僅3公分

為提供民眾完善的心血管疾病照護,新竹馬偕與醫學中心同步,於去年八月引進無導線心律調節器;林柏霖醫師表示,比起傳統心律調節器,術後得注意導線脫落走位,且傷口感染等問題,無導線心臟節律系統不僅使患者傷口較小,電極和導線也整合為外觀不到3公分高的膠囊,體積甚至不到傳統心律調節器的十分之一,患者術後也不必限制動作,就能達到控制心律的效果。

術前須評估 選擇合適機型

根據新竹馬偕醫院統計,在2004至2017年間,已為近500位患者進行傳統心律調節器手術,雖傷口感染比例僅3%,但引發感染後,少數患者卻引發反覆性抗藥性細菌心內膜炎或敗血症;林柏霖醫師表示,雖目前提供新的治療選擇,但無導線心律調節器僅限於單腔心室節律,且無健保給付,患者仍得經醫師評估病況後,選擇適合機型。

植入無導線心律調節器 從鼠蹊部手術時間約半小時

無導線心律調節器將節律器、電極和導線整合為一,僅約0.8c.c.、2公克重。林柏霖醫師指出,手術一樣採表皮局部麻醉,從患者鼠蹊部順著股靜脈,藉由導管將無導線心律調節器固定於右心室,移除導管後僅留下鼠蹊部約莫1公分的傷口。手術時間通常較傳統心律調節器短,平均約半小時。無導線心律調節器解決了傳統心律調節器幾個主要問題,包括傷口細菌感染、導線脫落或沾黏及機器存在感影響外觀等,有研究就指出,植入無導線心律調節器後一年,相關併發症的發生率僅4%,遠比傳統心律調節器7.6%為低,且患者不需限制活動,能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863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一般人都認為,尿液是人體排出的“垃圾”,其實不然,它是檢測健康狀況的“晴雨表”。人們吃下的食物經過消化吸收,會在血液裡形成尿素、尿酸、肌酐、肌酸等“毒素”,只有通過尿液將它們及時排到體外,才不會影響健康。健康的尿液有一些標準,如...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坐月子不能受風、著涼?中醫師林佑彥指出,能減少受風著涼的機會,就能減少日後纏綿的併發症,答案是肯定的。在一般沒有生產情況下,氣血較虛者也易生病。雖然在一樣的環境之下,有些人容易生病,有些人就不容易生病,就說明了的體質不同。然而孕婦在懷孕的時候,母體提供了大量的氣血與營養...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為何英國凱特王妃生產後馬上出院趴趴走,更不用說坐月子了。而坊間的坐月子中心越來越多,而且大部份還是由西醫婦產科所經營的,如果說坐月子是不必要的,那為什麼還要開坐月子中心呢?另一方面,許多女性朋友一聽到坐月子的種種禁忌,不禁卻步而不願意生孩子了。中醫師表示,以現代中醫觀點...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周威志報導)根據統計,每45分鐘就有一位國人因肝病身亡。在台灣的慢性肝病患者中,七成是由B型肝炎病毒所造成,其餘則和C型肝炎病毒有關。其中高達三成的感染者,因無明顯症狀,而不知自身已有感染。隨著醫療進展,針對B、C肝病治療已有重大突破,台大醫院劉俊人教授表示,目前健保給付慢性B肝患...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